《山楂树之恋》读后感(一):其实就是文革版的灰姑娘和白马王子
没有看过电影,好奇读了小说
很疑惑为什么大家这么喜欢这部小说。也许里面的女主角对爱情懵懵懂懂,看起来很傻很单纯,符合传统审美中清纯少女的定义。找周冬雨演静秋大概再合适不过,因为静秋就是一个高中女生,天真而勤奋。
那是文革后期,理想高于现实的年代。那时的人们的确比现在单纯。因为单纯,所以很多东西都非常得美。
但是,《山楂树之恋》的美,有一种青春小说的纯情和美,人物形象并不深刻。也许那时候的人会说“请你以团员的身份发誓不会自杀”,但是老三为什么会喜欢静秋(就因为漂亮吗?果然是不漂亮没有青春),两人心理有哪些想通,实在是有些让人疑惑。
静秋或许在写作上有才(七八十年代,那是一个文学知识分子令人尊敬的年代),但是怎么体现呢?读静秋和老三就像看路遥的《人生》,这也会,那也会。为什么主角就是这样出众,其他的人就要那样平凡得去衬托主角呢?
也许这样才显得两人金童玉女吧,但是总觉的有些虚假
小说让人吐槽得有好多,但是男女主角的恋爱绝对是灰姑娘白马王子模式。
戴锦华老师说过,《暮光之城》的男主角总是在女主角需要的时候出现,符合了女生对另一半的绝美想象。同样,在《山楂树之恋》中,老三也是像超人一样无所不知,总是在我们需要的时候出现。
而且,老三花不完的钱,饱受女子喜欢,唯独喜欢静秋。其实《山楂树之恋》大概就是普通的灰姑娘和王子的故事
不明白大家为什么这么喜欢
《山楂树之恋》读后感(二):《山楂树之恋》
一直都想看《山楂树之恋》,想瞧瞧这段号称是史上最纯净的爱情。可惜,由于个人的阅读小说的能力已经严重退化,所以一直无缘得见。终于,在前天的一个十分慵懒的下午,我鼓足勇气在网上“膜拜”了这颗被无数人理想化,完美化的山楂树。
期望有多大,失望就有多大。本打算好好接受一回心灵净化的我并没有受到预期的震撼与冲击。可以说,我很平静的读完了整本小说。淡然的开头,淡然的过程,淡然的结尾。一切都是如此波澜不惊。由于以前涉猎了一些张贤亮等人的描写文革前后的小说,所以我对那个环境并不十分陌生。所以,我的阅读期待主要都是集中在情节与人物上。我觉得人物的刻画还算鲜活,并没有背离当时的环境。至于情节,我想这种爱情桥段在哪个时代都会出现。 当我滑动着鼠标,寻找着可以被那么多人顶礼膜拜的理由时,我有点晕眩。可能是热晕了头吧,我的眼前居然出现了一个画面:好多情侣都在开满了红色山楂花的山楂树下你侬我侬,而我却傻站在大树的阴凉外、、、、、、
我并不想用什么物欲横流的社会真正纯粹的爱情的缺失,什么人与人之间变得日趋冷漠类似于这样一些脸谱化的东西来为这部小说能够获得如此多的赞誉提供理由。因为在我看来,山楂树确实真的很纯净,但绝对不是史上最纯净的爱情小说。而山楂树更没有给我们现实社会中的人更多的深层次的启示。也许会有些许感动,也许对比着看出我们的功利与铜臭,但是,我认为它并不具有那种“出淤泥而不染”的纯净。
纯净有两种。第一种是本身所处的环境就已经十分的纯净了,那么自身的纯净便显得十分的自然和顺理成章。而第二种则是身处污浊的环境,却能保持自身的纯净。即“出淤泥而不染”。很显然,这种纯净显得弥足珍贵。因为,身处污浊,纯净便显得更加耀眼。而让我们来想下,《山楂树之恋》的背景是在改革开放前,那时候的社会是什么样?我想凡是听过自己长辈介绍的人或者有点历史常识的人都知道,那是一个民风纯朴,人们思想简单干净的社会。试想,在这种环境下孕育出来的纯净爱情又有什么奇怪的呢?如果说,我们如此推崇山楂树是因为怀念那个时代的纯净的话,我想就大可不必了。原因很简单:历史是向前进的。我们不可能回到那个时代。而商品经济下的我们羡慕那个时代,但是,真正回到那个时代,又有多少人愿意呢?所以,我们需要学习的是如何在这个“浑浊”的社会里保持自己的相对纯净。
写到这里,让我想起了另外一本小说《与空姐同居的日子》。三十的这本书是我看的真正意义上的第一本言情都市小说。当时,这本书是被网络认为开创了纯爱小说的先河。纯爱,顾名思义就是很纯净的爱情。我知道这本题材不同,风格类似的前辈之作的影响力可能相对来说比较小。但是,在我心中它的纯净指数是大于山楂树的。虽然,它写的是一个都市的爱情故事,有着职场、办公室恋情等一系列的必备元素。但是,整本书无时无刻不洋溢着一种健康与纯洁。所有的东西都带着一丝淡淡的奶白色,让人感到了一种心满意足。而最后给人以希望的结局也并不比山楂树之恋中老三的离去逊色。其中还穿插着大量的关于恋爱观,事业观,社会观的作者的心得,也是发人深省的。也许,你会认为我把一本用来闲暇之余消遣的书推崇的过于高了。套用《潜伏》里的话:这两本书,谁又比谁高贵多少?但是,当你真正和上书的时候,你会发现真的会有所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