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的忧乐精神心得体会篇二:
范仲淹是我国北宋时期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本文标题中的格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出自范仲淹的散文名作《岳阳楼记》。这篇散文文辞优美,排比工整,叙事、写景与议论互相融合,不仅给人以美的享受,也能使人受到良好的思想教育。作者通过描绘岳阳楼的景色及迁客骚人登楼揽胜后产生的不同感情,表达了自己“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怀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思想和远大政治抱负。它既是我国古代知识分子思想的精华,也成为宋明理学家追求理想人格的先声。对推动我国古代廉政建设有其进步作用。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学术界就出现过忧乐问题的讨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格言深深扎根于中国古老的传统文化。至于此格言源于哪家学派,其看法不尽相同。在以往的研究中,曾有学者认为格言源于儒家,其主要依据是孟子的一段著名论述: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梁惠王下》)。他们认为范仲淹是把“乐以天下,忧以天下”思想进一步发展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笔者以为孟子主张“乐民之乐”“忧民之忧”即“忧以天下,乐以天下”,集中表达了儒家的“仁爱”思想。范仲淹的格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则是表达一种廉政思想。二者虽然均涉及到“忧”和“乐”,文字上相似相近,但内容各异。从思想内容上看,我以为范氏格言主要是受老子道家思想的影响,其中“后天下之乐而乐”明显源于道家的廉政思想。
《老子》第六十六章中说:“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就是说,圣人要想统治人民,必须用言辞对人民表示谦下;想要领导人民,必须把自己置于人民之后。在《老子》第六十七章中又说:“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所谓“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是指在个人利益上不敢走在天下人的前面,所以能成为万物的首长。这实际是“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思想的进一步延伸,也蕴含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接着该章中又进一步强调:“今舍慈且勇,舍俭且广,舍后且先,死矣!”就是说舍弃慈爱求勇敢,舍弃节俭求奢侈,舍弃退后而求争先,这是死路一条!这样老子进一步阐述了“欲先民,必以身后之”的重要性,强调舍此无其它出路。范仲淹提出的“后天下之乐而乐”正是强调在享乐上“不敢为天下先”,“必以身后之”。这与道家的思想如出一辙,据此,不难推断《老子》中的“欲先民,必以身后之”,“不敢为天下先”就是范仲淹“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源头。不过范仲淹对“不敢为天下先”,“必以身后之”是有选择的,只局限在享乐方面。而在忧国忧民方面,他旗帜鲜明,力主要敢为天下先,明确提出“先天下之忧而忧”的主张。这是范仲淹对老子廉政思想的完善与创新。范氏格言文字对仗,旗帜鲜明,思想先进,与老子廉政思想比,诚可谓“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范氏格言蕴含我国古代道家学派的思想精华,也凝聚了几位圣贤人物的政治智慧与道德情操,是我国思想史、文学史上的一支奇葩。
范仲淹官至参知政事,曾主持庆历新政,主张刷新政治,为守旧派所阻。后出任河东、陕西宣抚史,历任邠州、邓州、杭州、青州知州。他一生忧国忧民,为官廉洁奉公,生活极其俭朴,深受民众爱戴。据宋史记载:“仲淹内刚外和,性至孝。以母在时方贫,其后虽贵,非宾客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能自充。而好施予,置义庄里中,以赡族人。”“死之日,四方闻者,皆为叹息。为政尚忠厚,所至有恩。邠,庆二州之民与属羌,皆画像立生祠事之。乃其卒也,羌猷数百人,哭之如父,斋三日而去。”(宋史卷314《范仲淹传》)范公为官为人,行为与其文中的格言和辙一致,这对于一个封建社会的官员而言,实属难能可贵。
1939年7月,刘少奇同志在“论共产党员的修养”的演讲中曾引用此文中的格言,把“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精神看作共产党员应当具备的一种素质和修养。1943年刘少奇此演讲被收入中共《整风文献》www.qiuyulu.com秋雨露语录网。
《岳阳楼记》写于宋仁宗庆历年间,距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限于写作年代,此文难免会有历史局限性,范氏文中提出的“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诚为可贵,但接下来他又提出“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带有明显的忠君思想,打上了很深的君主制的烙印。当然,我们不宜过多苛求于古人,总体来说,此文仍不失为一篇优秀散文。习近平主席最近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忧乐观”,为古今“忧乐”的讨论指明了方向,也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对于传统文化中的民主性的精华,我们需要努力继承和发扬。白云千载,世事沧桑。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艰苦征途中,时代呼唤精神,社会需要道德,没有高尚的精神,无法完成民族复兴之重任。回望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精神依然是值得我们认真学习、传承和发扬的一种崇高思想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