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老师,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青岛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1课标要求:
青岛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通用10篇)
作为一名老师,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青岛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探索给定情境中隐含的规律。
行为动词是“探索”, 指的是独立或他人合作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理解或提出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思路,发现对象的特征及其与相关对象的区别和联系,获得一定的理性认识。核心词是“规律”,本节课指的是有序思考的方法。
由此看来课标对这部分知识的要求是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会排列方法,即有序排列,而不是杂乱无章的去解决问题。
教材分析:教材是通过三个人排列照相有多少种不同的排法,四个人小合唱固定一个人的位置又有多少中不同的排法,这样两个问题引导学生认识和了解简单的排列,通过列举等直观方法帮学生发现规律掌握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同时让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推理及有序全面思考问题的意识与能力。其中重点是培养学生的思维方法,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1、探索、发现现实生活中简单的排列规律,培养观察能力及初步推理能力。
2、通过观察、研读、交流、验证等活动,经历探索简单事物排列的过程,体验有序、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方法。
3、在解决实际问题中体验成功的喜悦,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和数学学习的乐趣,激发学生对身边事物进行数学思考的意识,培养学生初步的数学意识。
在探究的过程中,发现简单事物的排列规律。
(1)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现实情境,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本节课所要研究的主要问题。
(2)“探究——研讨”法: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发现问题,从而提高思维能力。
第三个环节是运用规律解决问题。在这个环节,我提出了
“如果于老师带领我们班A、B、C三个同学到文登学公园游玩,最后我们四个人要排成一行合影留念,而且要把老师安排在左起第二个位置上,其他的3个同学任意排。想一想,有多少种不同的排法?这个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引导学生发现,三个人排队和四个人排队且确定一个人的位置的排法总数是相等的,让学生意识到排法总数是不受确定的那个人的位置影响的。让学生在探究中体会有序思维方法,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在交流中进行思维的碰撞,统一认识。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学习百分数的意义,明确了百分数和分数、小数的联系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由于百分数的计算通常是化成分数、小数来进行,而求百分率,又要把计算的结果化成百分数,所以学好这部分内容就为后面学习百分数的计算和应用打下基础。
由于百分数、小数、分数这三者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学生对百分数与小数之间的互化不难掌握,学生可以利用自己原有的.知识思考怎样互化,再归纳出互化的方法。
知识与技能:学会百分数与小数互化的方法;能正确地较熟练地进行百分数与小数的互化。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学、讨论与交流等学习活动,理解百分数与小数互化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积极参与百分数与小数互化的学习活动,体验互化方法的多样性,并获得成功体验。
理解百分数与小数互化方法。
在学生掌握百分数与小数基本转化规律的基础上,如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概括,掌握它们互化的简便方法。
合作学习法。
一、复习引入
1、师:上节课我们研究了分数的意义和写法,你能说几个百分数吗?谁能联系生活实际说几个百分数?
2、把下面各数改写成百分数。
3、把下面的分数化成小数,小数化成分数。
0.45=1.2=0.6=
二、导入新课
根据分数与小数化成互化关系,请同学们猜测一下,百分数与小数也能互化吗?是的,百分数与小数也能互化。在生产生活中,为了简便,经常需要把小数或分数化成百分数,或者把百分数化成小数或分数。这节课我们就探究百分数和小数的互化方法,并能正确熟练的进行互化。(板书课题:百分数和小数的互化)探索新知。
1、认真阅读课本。
例1:小数化百分数认真看书观察每一步转化的过程,重点看1.4和0.123每一步的过程。然后学生交流改写结果。注意让学生说说方法,如:是怎样把一位小数1.4改写成百分数的?1.4是一位小数,写成分母是100的分数时,小数的位数不够你是怎么处理的?改写的依据是什么?
2、总结方法。
师:除了把小数转化为分数再转化为百分数的方法外,你还有更快捷的方法吗?学生组内交流,明确结论:把小数改写成百分数,只要把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同时在后面添上百分号。小数点向右移2位,添上%(同时板书:小数百分数)
3、填空:小数化百分数,先把小数转化成( )数,再把分数转化成分。
4、把小数化成百分数、0.45=0.60.125=2.5=指名学生板演,并说说化的方法。重点弄清每一步为什么要这样做。让学生进一步观察算式看从小数到百分数的转化小数点是如何变化的?为什么?练习:书上第80
5、认真看课本80页自学。
例2:百分数化为小数。
6、如果反过来把百分数直接改写成小数,又是怎样的呢?你还能说说吗?小组合作交流得出:把百分数改写成小数,只要去掉百分号,同时把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
7、出示例2:把27%、135%化成小数。
师:请学生从右往左观察例1中三个例子,想一想把百分数化成小数应该怎样做?请同学们试一试。(学生板演)让学生用一般的方法转化后汇报。
师:观察百分数数和化成的小数,想一想怎样能很快地把百分数化成小数?并让学生说说怎样移动小数点?教师进行评价,引导验证规律。去掉%,小数点向左移2(同时板书百分数小数)
8、把百分数化成小数12%180%=指名学生板演,并说说化的方法。重点弄清每一步为什么要这样做。让学生进一步观察算式看从百分数到小数的转化小数点是如何变化的?为什么?练习:书上80
三、课时小结
向大家介绍一下今天你掌握了什么新知识?学得轻松吗?是用什么方法学的?
四、作业
完成相应的练习册。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青岛版小学数学五年制五年级下册108-109页。
1.利用已有经验认识和了解简单的"排列",掌握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2.培养初步的观察、分析及推理能力,能有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
3.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4.在数学活动中养成与人合作的良好习惯,并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培养学生思维的有序性。
抽象概括计算规律。
计数器,答题纸。
师:同学们,数学王国里有十个数字,它们是……
生:0、1、2、3、4、5、6、7、8、9。
师:就是0-9,用这简单的十个数字可以提出很多的数学问题。请看大屏幕。
出示课件:例:用1、2、3三个数字可以组成多少个没有重复数字的三位数呢?
师:问题提出来了,敢不敢迎接挑战?
生:敢!
师:谁来说说,你是怎么理解“没有重复数字的三位数”的?
生:举个例子吧,221不行,因为十位上的'2和百位上的2重复了。
师:看来“没有重复数字的三位数”就是指百位、十位、个位三个数位上的数字不能相同。下面请同学们开动脑筋,把你的答案写在练习本上,咱比一比,谁写的又准确,速度又快。
1、解决问题:
(学生尝试解决问题)
师:同学们写完了,哪位同学愿意展示一下你的答案?
生:(投影仪展示)123,321,213,132,321。
师:还有其他的写法吗?
生:(投影仪展示)123,132,213,231,312,321。
师:两种写法,你认为哪一种更好?
生:第二种更好。
师:为什么?(学生茫然)同桌讨论一下。
生:第二种更好,因为第一种有遗漏,少了231,而第二名同学是有规律地写的,不会重复也不会遗漏。
师:观察第二种写法有重复或遗漏吗?
生:没有!
师:看来按规律写是不会重复也不会遗漏。老师把这种写法记录下来。
能力目标:能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探究有关的数学信息,发展初步的分数乘法的能力。
知识目标:继续学习整数乘以分数的.计算方法,让学生能够计算整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学生能够熟练准确的计算出一个整数乘以不同分数的结果。
情感目标:使学生感受到分数乘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习数学的良好兴趣。
学生能够熟练的计算出整数乘以不同分数的结果。
师生共同归纳和推理
教学参考书、教科书
一、复习导入:
教师出示教学板书,请学生计算下列分数乘法运算题。
3/11×39/16×1221×5/14
教师:来回巡视学生的做题情况,并提问学生说说自己如何计算的?
学生寻找完毕,纷纷举手准备回答问题。
教师提问学生回答问题。(整数乘以分数,整数乘以分子,分母不变。注意两种约分方式。)
二、讲授新课:
教师出示课本例题:小红有6个苹果,淘气的苹果是小红的1/2;笑笑的苹果是小红的1/3,淘气和笑笑各有几个苹果?
教师让学生思考这个例题,并对学生进行提问。
学生自己动手填完课本例题上的方格。
教师提问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计算的?
(学生1:6×1/2=6×1/2≤3个;学生2:6×1/3=6×1/3≤2个)
教师和学生对比这两个题目的区别和联系。学生初步理解整数乘以分数的数学意义。
三、巩固练习:
做课本5页试一试,36的1/4和1/6分别是多少?
注意让学生体验求一个整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数学意义。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一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提问学生回答)
知识与技能:掌握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计算同分母分数和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实践等活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合作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精神。
重点: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难点: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及通分的理解。
教具:黑板、粉笔、分数模型等。
学具:练习本、铅笔、橡皮等。
导入新课
通过展示一些与分数有关的图片或实际问题,引出分数的概念,并复习分数的基本性质。
探究新知
(1)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通过图示和实例,引导学生理解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让学生尝试计算一些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题目。
(2)异分母分数加减法
首先,通过图示和实例,让学生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需要先通分的道理。然后,引导学生探究通分的方法,并让学生尝试计算一些简单的异分母分数加减法题目。
巩固练习
让学生独立完成一些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同时,教师巡视指导,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
拓展延伸
通过一些实际问题和游戏,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生活中,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课堂小结
总结本节课所学的知识点和解题方法,强调通分的重要性,并布置适量的课后作业。
本节课通过探究、实践等活动,让学生掌握了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并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部分学生在通分的过程中存在困难,需要在后续的教学中加强练习和巩固。
1、根据正方体特征,推导出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2、学会解决实际生活中有关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问题。
3、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师准备:一个正方体纸盒和例3的实物模型、投影仪;学生准备:一个正方体纸盒。
一、创设情境
1.看图并回答。(投影显示)
(1)什么是长方体的表面积?
(2)怎样计算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
2.看看各自准备的正方体回答问题。
(1)什么是正方体的表面积?
(2)正方体6个面的面积怎样?
(3)如果给你正方体一条棱的长度,你能算出它的表面积是多少吗?
师:好,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以及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实际应用。(板书课题)
二、实践探索
1.小组合作学习----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
①题中的棱长就是每个面的什么?
②你能算出这个正方体的表面积吗?
③小组合作,寻找计算方法。
3×3×6或者32×6
=9×6=9×6
=54(平方厘米)=54(平方厘米)
说明:上面两种做法都对,32表示2个3相乘。
2.教学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某几个面的面积。
在实际生产和生活中,有时还要根据实际需要计算长方体或正方体中某几个面的面积,如:投影显示例3,拿出实物模型。
(1)帮助学生分析题意。
①售米的木箱是什么体?
②“上面没盖”就是没有哪一个面?
③要求的问题,实际上是算哪几个面的面积之和?
(2)再让学生分小组讨论解答方法,只列式不计算。
(3)学生讲所列出的算式的含义,确定正确后算出结果,集体订正。
三、课堂实践
做第27页的“做一做”,先让学生列出解答的算式,并讲一讲自已是怎样想的,确定正确后算出结果。
四、课堂小结。
学生小结今天学习的内容。
五、课堂实践
做练习六的第5、6、7题。
3、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1、掌握整除、约数、倍数的概念。
2、知道约数和倍数以整除为前提及约数和倍数相互依存的关系。
1、建立整除、约数、倍数的概念。
2、理解约数、倍数相互依存的关系。
3、应用概念正确作出判断。
理解约数、倍数相互依存的关系。
1、口算
6÷515÷323÷7
1.2÷0.324÷231÷3
2、观察算式和结果并将算式分类。
除尽
除不尽
6÷5=1.215÷3=15
1.2÷0.3=424÷2=12
23÷7=3......2
31÷3=10......1
3、引导学生回忆:研究整数除法时,一个数除以另一个不为零的数,商是整数而没有余数,我们就说第一个数能被第二个数整除。
4、寻找具有整除关系的算式。
板书:15÷3=515能被3整除
5、分类除尽
除不尽
不能整除
整除
6÷5=1.2
1.2÷0.3=4
15÷3=15
24÷2=12
23÷7=3......2
31÷3=10......1
(一)进一步理解”整除“的意义。
1、整除所需的条件。
(1)分析:24能被2整除,15能被3整除;
23不能被7整除,31不能被3整除;(商有余数)
6不能被5整除;(商是小数)
1.2不能被0.3整除;(被除数和除数都是小数)
(2)引导学生明确:第一个数能被第二个数整除必须满足三个条件:
a、被除数和除数(0除外)都是整数;
b、商是整数;
c、商后没有余数。
板书:整数整数整数(没有余数)
15÷3=5
2、用字母表示相除的两个数,理解整除的意义。
(1)讨论:如果用字母a和b表示两个数相除,那么必须满足几个条件才能说a能被b整除?
(板书:a÷b)
学生明确:a和b都是整数,除得的商正好是整数而没有余数,我们就说a能被b整除。
(板书:a能被b整除)
(2)继续讨论:在什么情况下才能说a能被b整除?(板书:b≠0)
学生明确:整数a除以整数b(b≠0),除得的商是整数而没有余数,我们就说a能被b整除(也可以说b能整除a)。
3、反馈练习。
(1)下面的数,哪一组的第一个数能被第二个数整除?
29和336和121.2和0.4
(2)判断下面的说法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
a。36能被12整除。()
b。19能被3整除。()
c。3.2能被0.4整除。()
d。0能被5整除。()
e。29能整除29。()
4、”整除“与”除尽“的'联系和区别。
讨论:综合以上所学知识讨论,”整除“和”除尽“有什么联系?又有什么区别?
(举例说明)
(二)约数、倍数的意义
1、类推约数、倍数的意义。
(1)教师讲解:15能被3整除,我们就说15是3的倍数,3是15的约数。
(2)学生口述:
24能被2整除,我们就说,24是2的倍数,2是24的约数。
10能被5整除,我们就说,10是5的倍数,5是10的约数。
a能被b整除,我们就说a是b的倍数,b是a的约数。
(3)讨论:如果用字母a和b表示两个整数,在什么情况下才可以说a是b的倍数,b是a的约数?(在数a能被数b整除的条件下)
(4)小结:如果数a能被数b(b≠0)整除,a就叫做b的倍数,b就叫做a的约数(或a的因数)。
2、进一步理解约数、倍数的意义。
(1)整除是约数、倍数的前提。学生明确:约数和倍数必须以整除为前提,不能整除的两个数就没有的数和倍数的关系。
(2)约数和倍数相互依存的关系。
学生明确:约数和倍数是一对相互依存的概念,不能单独存在。
(3)反馈练习:
A、下面各组数中,有约数和倍数关系的有哪些?
16和2140和2045和15
33和64和2472和8
B、判断下面说法是否正确。
a、8是2的倍数,2是8的约数。()
b、6是倍数,3是约数。()
c、30是5的倍数。()
d、4是历的约数。()
e、5是约数。()
3、教师说明:以后在研究约数和倍数时,我们所说的数一般不包括零。
4、教学例2:12的约数有哪几个?
(1)引导学生合作学习,讨论分析。
(2)汇报、板书:
12的约数有:1、2、3、4、6、12
(3)练习:15的约数有哪几个?
(4)学生明确:
一个数的约数是有限的其中最小的约数是1,的约数是它本身。
5、教学例3:2的倍数有哪些?
(1)引导学生合作学习,讨论、分析。
(2)汇报、板书:
2的倍数有:2、4、6、8、10......
(3)练习:2的倍数有哪些?
(4)学生明确:
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其中最小的倍数是它本身。
这节课,我们在进一步研究整除的基础上又学到了什么?通过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板书课题:约数和倍数的意义)
1、下面的说法对吗?说出理由。
(1)因为36÷9=4,所以36是倍数,9是约数。
(2)57是3的倍数。
(3)1是1、2、3、4、5,......的约数。
2、下面的数,哪些是60的约数,哪些是6的倍数?
3412162460
教师说明:一个数可以是另一个数的约数,也可以是某个数的倍数。
3、下面的说法对吗?为什么?
(1)1.8能被0.2除尽。()1.8能被0.2整除。()
1.8是0.2的倍数。()1.8是0.2的9倍。()
(2)若a÷b=10,那么:
a一定是b的倍数。()a能被b整除。()
b可能是a的约数。()a能被b除尽。()
1、先写出下面每个数的约数,再写出下面每个数的倍数(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各写5个)
101336
2、在下面的圈里填上适当的数。
约数和倍数的意义。
20xx年9月25日。
练习八7-10题。
1、使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以及和整数加减法的关系,能熟练地进行计算。
2、进一步提高自己的计算能力。
3、在解决问题的活动中,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和能力。
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1、口算。
2、计算并验算。
3、找出错误的地方。
学生解决,教师针对学生存在的错误予以纠正。
1、练习八第7题。
学生地理思考解决问题。
指名回答。
针对存在的错误予以纠正。
2、练习八第8题。
学生独立计算。
指名板演,教师讲解,纠正错误,予以改正。
3、练习八的第九题。
解决前三个问题后,还可以结合统计图的特点,
引导学生进一步提出:“这一天中哪段时间病人体温上升最快,上升了多少度”,“哪段时间病人体温下降得最快,下降了多少度”等问题,以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
4、练习八的第十题:
可以让学生独立解答前两个问题,并要求说说每题的思考过程,再让学生提出一些不同的问题进行解答。
练习八的思考题。
可以先根据“5.1减去一个两位小数得2.76”,算出作为减数的两个小数应是2.34。再用5.1加上2.34,然后可得到正确的结果。
你认为你学的怎么样?能给自己一个评价吗?
布置作业:补充习题练习。
1、理解除数是小数的除法可以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来计算的道理
2、掌握除数是小数除法的计算法则,并能运用法则进行正确的计算。
3、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把除数转化成整数后,利用除数是整数的除法来计算。
小数点的移动。
小黑板、卡片、幻灯。
一、复习:
(1)口算:(卡片)
8.1÷34.84÷40.56÷43÷5
1÷80.75÷150.25÷50.045÷9
如果要把一个数扩大10倍,100倍。1000倍小数点应怎样移动呢?出示(1.50.362.3752)
(3)完成表格:
┌————┬——┬——┬——┤
│被除数│15│150││
├————┼——┼——┼——┤
│除数│5│50│500│
├————┼——┼——┼——┤
│商│││3│
└————┴——┴——┴——┘
根据表格,观察被除数、除数和商之间有什么变化规律?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要运用这个规律来计算除数是小数的除法。
想一想,除数是小数,能不能把它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来计算呢?
二、新授:
1、出示例4、读题、审题、列式
56.28÷0.67
这道算式与前面学过的有什么不同?(除数是小数),能直接计算吗?能不能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来计算呢?
方法a把米转化成厘米计算。
方法b把除数和被除数同时扩大100倍。
(注:小数点和0要同时划去)
2、引导学生分组讨论:
a他们的计算方法有什么不同?
b哪一种方法更为实用?为什么?
0.6756.28
都扩大100倍利用左边的辅助竖式边提问边板书
讲清除除数转化成整数的过程。
675628
3、师生共同完成小林的计算方法后把答案填在课本上。
4、P20、做一做(1),先说出下面各题中的除数和被除数需同时扩大多少倍,该如何移动小数点?然后再计算。
5、自学例5
思考:a除数是0.725变成整数,小数点必须向右移动几位?
b要使商不变,被除数10.44应怎样?小数点移动时位数不够这么办?
(生讲,师板书完成例5)
6、引导学生概括出除数是小数的小数除法计算法则。
除数是小数的除法,先移动()的小数点,使它变成();除数的小数点向()移动几位,()的小数点也向右移动几位,位数不够的,(),然后按照()进行计算。(生齐读)7、完成P20、做一做
三、巩固练习:练习五1至4。
P57,及“做一做”,练习十一第4题。
1、结合具体的题目,让学生初步理解方程的解与解方程的含义。
2、会检验一个具体的值是不是方程的解,掌握检验的格式。
3、进一步提高学生比较、分析的能力。
解方程的规范步骤
比较方程的解和解方程这两个概念的含义
教学方法和手段
引入
(1)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
复习天平保持平衡的规律及等式保持不变的规律。
(2)学习这些规律有什么用呢?(用于解方程)从这节课开始我们就会逐渐发现到它的重要作用了。
出示P57的题目,从图上可以获取哪些数学信息?天平保持平衡说明什么?杯子与水的质量加起来共重250克。
能用一个方程来表示这一等量关系吗?得到:100+x=250,x是多少方程左右两边才相等呢?也就是求杯子中水究竟有多重。如何求到x等于多少呢?学生先自己思考,再在小组里讨论交流,并把各种方法记录下来。
全班交流。可能有以下四种思路:
(1)观察,根据数感直接找出一个x的值代入方程看看左边是否等于250。
(2)利用加减法的关系:250-100=150。
(3)把250分成100+50,再利用等式不变的规律从两边减去100,或者利用对应的关系,得到x的值。
(4)直接利用等式不变的规律从两边减去100。
对于这些不同的方法,分别予以肯定。从而得到x的值等于150,将150代入方程,左右两边相等。
得出方程的解与解方程的含:
像这样,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刚才,x=150就是方程100+x=250的解。
而求方程的解的过程叫做解方程,刚才,我们用这几种方法来求100+x=250的解的过程就是解方程。
这两个概念说起来差不多,但它们的意义却大不相同,它们之间的.区别是什么呢?
方程的解是一个具体的数值,而解方程是一个过程,方程的解是解方程的目的。
P58例1P59例2。
怎么判断X=6是不是方程的解?将x=6代入方程之中看左右两边是否相等,写作格式是:方程左边=x+3
=6+3
=9
=方程右边
所以,x=6是方程的解。
课堂练习
独立完成练习十一第4题,强调书写格式。
小结与作业
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1)解方程和方程的解有什么区别(2)解方程要按照什么样的格式来写?(3)如何检验呢?格式又是怎么样的?
课后追记
本课应用方程平衡原理来解方程,要注意的是检验方程的时候,最后一句话,所以××是方程的解(这里的××学生容易写成方程右边的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