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快速变化和不断变革的新时代,教学是重要的任务之一,反思过去,是为了以后。那么问题来了,反思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高中历史教师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高中历史教师教学反思 1
高中历史教师教学反思(通用13篇)
在快速变化和不断变革的新时代,教学是重要的任务之一,反思过去,是为了以后。那么问题来了,反思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高中历史教师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在课堂教学中,虽然教师主观愿望良好,但与教学实际总有一定的差距,存在教与学的问题和困惑主要有:
(1)由于历史在初中是所谓的“副科”,学生不太重视,因此学生初中的历史知识贫乏,掌握得太少、太散了,如简单的朝代更替、朝代的建立者、建立时间都不知道,而历史主干知识、历史体系更无从谈及。而高一新教材内容的综合、时间的跨度大,类似于以前的专题史。如必修1的第1单元,内容综合的程度是高三第二轮专题复习的政治专题中的中央集权制度的积累、时间的跨度是史无前例的:从夏商周一直到晚清上下几千年。因此,学生根本搞不清缘由,记忆起来难度很大,严重影响高中教学的正常开展。其次,高中教材内容与观点与初中相脱节或拔高。初高中教材版本多样化,教学内容严重脱节,初中内容蜻蜓点水,高中内容要求入木三分,导致新课程“繁、难、偏、杂”。同时,有些观点过于“超前”与初中所学的观点存在着矛盾,使学生无所适从。
(2)不能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由于初中阶段没有打好基础,升入高中以后,才开始真正把历史作为一门课程来学习时,就不知如何下手了。不知道做课堂笔记,也是等老师在复习时给他划重点;大部分学生上课时虽然认真听讲,甚至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但一到考前复习时,就不知道如何自主复习、理解地掌握历史知识。再者,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没能通过平时的`及时复习和适当练习来提升自己的历史思维能力。
(1)、落实课前预习工作,指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
针对学生学习基础弱、方法落后的特点,教师应努力改变传统的封闭式课堂教学模式,采取开放式教学方法,重视和加强指导学生的课前预习,必要时进行社会实践调查。这样,学生就在课前的学习活动中,就可能了解到了课本上没有的历史知识、历史故事等,并通过充分有效交流,实现初级资源共享,为学生学好的新课奠定良好前提,形成学习良性循环,并为下次学习探索积累经验,在学习时处于主动探索的地位。
(2)、加强集体备课,提高合作教学观念。
新教材注视学生合作学习方式的转变,实际上教师的备课方式更应随之而变。由于新课程在容量难度上和不同于旧教材,教学上初高中又有很大的差异。教师不仅要加强自身教学理论学习和专业素养的提高,同时加强集体备课、集体议课评课,才能更好解决新教材中的诸多新问题,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同时,这种集体备课不仅仅是校内的,而且应是校际的、地区间的、以至是更大范围的;不仅是面对面的交流,也可以进行更简便、快捷的网上交流。
新课改是一个新事物,是一把“双刃剑”,它给我们教师带来了诸多的冲击和挑战,也给我们同一起点和机遇。我们只有坚定信念,迎浪而上,内强素质,大胆实践,努力探索,并经常进行教学反思,注意总结提高,定能把教学工作做好。
实践告诉我们,在科学研究中,最大的问题就是没有问题。因此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们的问题,有时甚至是一些与教学任务本身没有太大关系的问题。研究性学习的主旨就是为学生的主动学习提供机会,因此凡是能够激发学生们兴趣的问题都蕴涵着激发研究行为的契机。
据调查,高中学生喜欢历史,但不喜欢历史课。学生不喜欢历史课既有教材的原因,也有教师教学的因素。反思我们的高中历史教学,不得不思考高中历史究竟该怎么上?优秀的高中历史课应当具有情感性、人文性、历史性、文化性。对照上述历史课“四性”,反思目前我们的高中历史教学,还存在诸多薄弱之处。如何让学生喜欢历史课,提高高中历史教学质量,我认为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改进。
学生学习历史的过程是一个由感性到理性的过程。《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在课程目标中的“过程与方法”中写到“学习历史是一个从感知历史到不断积累历史知识,进而不断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过程。”感知历史阶段主要向学生呈现历史上的人物、事件、制度、现象等具体史实。感知历史阶段,学生不仅是掌握历史知识,更重要的是发展能力,受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熏陶。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忽视、削弱感知史实阶段是存在的,自觉不自觉地抹煞了感知史实阶段的内容和意义,影响历史教学效果。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怎样加强史实教学呢?首先教师要认识史实教学在学生历史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其次是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尤其是直观教具和多媒体的使用,使史实能生动地再现历史形象。再次是补充丰富、具体的史实,历史细节越清楚学习印象越深刻,甚至终身难忘。历史教师要在史海中筛选典型、鲜活、有穿透力的历史细节。例如,我在讲新文化运动中的文学革命时,给学生讲了胡适印章的故事。有一次,胡适得到一块上好的鸡血石图章料,决定用它刻一枚私章。他交待篆刻师傅,刻“胡适之印”即可。篆刻师傅认为胡适是白话文的提倡者,是用白话写文章的大家,影响这么大,怎么刻图章还用“之乎者也”一类的字,于是自作主张地把“胡适之印”改刻成“胡适的印”。三天之后,胡适收到印章,发现上面刻的是“胡适的印”时,哭笑不得。通过这个事故学生对胡适在文学革命中的重大影响印象非常深刻。
历史教学中较为普遍地存在教师教教材,而不是用教材,把教材知识视为真理,奉为神圣,要求学生死背史实和结论,质疑意识缺失。
基本史实和历史结论构成历史的陈述性知识。历史知识具有客观性又有主观性,即二重性。客观性指史实的客观性,主观性是指结论的主观性。历史结论是教材编写者对史实的解读,具有时代性和主观性。史实是虽然具有客观性,但也不能说就是绝对的历史真实,可能个别史实也是谬误。历史结论具有时代性和主观性,我们更需质疑。例如,列宁指出帝国主义是垂死的、腐朽的资本主义,而今帝国主义是垂而不死,很多方面我们还要学习借鉴。再如,经济危机在旧教材中认为是资本主义特有的现象,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造成的。而今年从美国爆发的金融危机席卷全球。在全球化的当今时代,哪个国家能逃脱经济危机的厄运?还有,在旧教材中对国共两党在抗日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评价是否客观、公正。
要培养学生质疑的精神,首先教师要有质疑的精神和尊重历史的态度。教师要关注史学动态,查阅历史资料,敢于质疑。其次是引导学生质疑,培养学生质疑意识,指导学生质疑的方法。例如,《中国近代现代史》上册第105页的活动课:你怎样评价辛亥革命。讨论题目是:有人说“辛亥革命胜利了”,也有说“辛亥革命失败了”,你怎样评价辛亥革命,为什么?教材还给学生提供了有关资料、参考论文。通过这个活动课,使学生明白对辛亥革命评价有多种观点,但不管哪种评价都要有依据。
我们使用的旧教材体现的是片面的、教条的旧唯物史观。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人类社会五种社会形态是旧唯物史观主要观点。随着新课程实施,教师关注课程观念和教学理念的转变,但忽视新的史学观念的吸纳,史学理念陈旧。因此无论旧教材还是历史教师都存在新史观的缺失。
新史观的缺失既不利于高中历史教学的与时俱进,也不利于学生高考历史考试的发挥。在高校和中学最紧密的结合点——高考命题这个环节上,高校教师必定会把他们平时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成果直接或间接地体现出来。纵观近几年全国各地高考历史试题都融入了新史观,如全球史观、文明史观、唯物史观中的现代化史观等。
新时代要求和高考推动,迫使我们在使用历史旧教材的教师在教学中融入新史观。例如,我们在《中国近代现代史》教学中有必要融入文明史观、现代史观、全球史观。中国近现代史反映了工业文明与农业文明的碰撞与冲突,中国近现史也是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历史,用全球史观审视中国近现代的发展变化。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在课程目标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中指出:“加深对历史上以人为本、善待生命、关注人类命运的人文主义精神的理解。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努力追求真善美的人生境界。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塑造健全的人格,培养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增强经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是历史课程的重要目标,也是历史课程的最高目标。然而说教式、教条式、僵化的历史教学很难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导致历史教学人文精神的缺失
我们在历史教学中应充分挖掘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历史素材,让学生在感知丰富、具体的史实过程中,其人文的思想感情受到潜移默化的感染和熏陶。
高中历史教师应当认真学习研究《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学习新版中学历史教育教学专著、读经典的历史专著和重要的历史期刊,关注史学研究动态。切实转变课程观念、教学观念、史学观念,积极投身历史课堂教学改革,打造历史魅力课堂!
当高考结束的钟声敲响,紧张而又充实的高三第一学期的历史教学渐进尾声,这一个学期以来的历史教学的得与失,成与败常让我反思,高三这一学期的紧张与快乐、疲惫与幸福,成功与失败一直相伴而行,却一直充满希望的生活让我们至今回味;现我将我的做法、得失拿出来哂哂。
高考是学生考,但离不了老师的引导、指导,所以要让学生考得好,首先老师引得好,“引”的关键是老师时时眼中有高考,事事围绕高考转。我们的做法是:
1.合理安排高考复习时间
为了保证高三有充足的复习时间,在学期初,我就结合以往高三辅导经验,按市统考要求,拟定了三轮复习计划,力争做到一轮夯实基础,二轮狠抓提高,对于第三轮复习,“调整(心态)、巩固(基础)、充实(补漏)、提高(能力)”的八字方针,逐步提高学生成绩及能力。
2.研究高考收集高考试题
12高考结束后,我们注意收集各地高考试题,并把它们与前两年的高考试题进行分类分章整理,仔细研究试题特点,做到心中有高考、心中有试题。在教学过程中,随进度和教学内容适时调出使用,这样学生既熟悉了近年的高考难易程度新颖程度,对高考不再那么恐惧;同时还可排出一些刚考过的考点,减轻复习的负担。
3.关注社会热点以现实的`热点带动历史知识,以历史知识去解读热点,编制热点小专题。不过,一些特别热的点往往命题时表现并不明显。因此,复习中也不要太强调,以免淡化对其它基础的掌握。
4.团队协作备战高考
这里的团队包括教师团队,更包括教师与学生的班级团队。与备课组的教师共同研究、分工协作备战高考;与学生多沟通,对学生多帮助,多留时间给学生,大家齐心协力奔高考。
为了让学生考好,就要让学生把知识烂熟于心,还要让学生把知识用得得心应手。
1.夯实历史基础知识
一是要将课本读“薄”,在认真钻研教学大纲、考试说明和近年的高考试题的前提下,有选择、有针对地将课本里大量的阅读文字和不少孤立、静态的陈述性语句,以及夹杂在字里行间的相当部分的修饰性词句果断删减,减轻学生的负担,提高备考的效度。
二是将课本读通,充分利用课本的目录,探求章目、子目录之间的内在联系,做到融会贯通,深化理解;同时又能系统化课本知识,形成知识网络。
2.有针对性地自编试题就非常重要和有用。这类考题考查内容主要是与市诊断考试以及高考同步,试题形式与高考题相同,检测时间控制在40分钟左右。在每一次诊断考试前准备多套,集中训练,()效果很好。
3.考前强化训练高三的考试有点多,综合的月考、学科的单元考、专题考,似乎一个都不能少。但我认为学科检测在日常应减少一些,以增加学生阅读教材、领悟知识的时间。
1.赏识、尊重学生
与直属校比较,我们算是二流的学校;与理科生比较起来,我们的学生绝大多数是三流学生。整理知识体系、记住该记的知识点、有不错思维能力和解题能力对他们来说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所以赏识学生的微小进步,理解学生的一次次的失败,会让学生心理上更能感受学习的快乐与兴趣。
2.关心、帮助学生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成绩好的学生需要在难度、能力上有更高的跨越;成绩中等的学生则需要系统知识,化解遗留的难点和盲点;差一点的学生则需要督促他们一遍又一遍地记忆并掌握基础的知识点。所以,老师要多转转教室,多陪陪学生,不仅仅是解答学习疑难,也可以与学生聊聊天。
以上仅是我在高三这一年中教学进程上的所做,并没有谈及学科知识教学方面、学生能力培养方面的东西。回想过去一年的复习备考感觉有很多东西值得注意和改进,也更深的认识到自己的诸多不足之处。
1.研究高考方向虽然是花了很大力气,但还不是很够。
2.对基础知识的落实还不够,使学生在考试中出现了基本常识的错误。学生的做题习惯,规范性不强。
3.引导学生落实基础,进而转化为能力也是没有做好的一件事情。
总之教书育人,需要更多的思想和行动,任重而道远!
随着新课改的展开和新课程的实施,原先的教育教学理念、方法、范围和过程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作为教育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的课堂教学的要求和实施也必然随之发生改变。通过教学实践和实地调查,现就高中历史新课程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和实施策略谈一些认识。
1、初高中历史教育现状和知识的衔接问题。
新课程的编写采用了专题的形式。而这应建立在学生掌握通史的基础之上。
2、教学理念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问题。新课标在教学过程中最基本的理念有三:
(1)新课标要求教学的知识应注重实用性。历史教学主要是为了传授历史知识,但更重要的是为现实服务(学生个人修养的培养和对历史的借鉴);
(2)教学过程中以学为主,真正做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把教学活动中采用探究式教学,引导好学生自主学习。还要注意将课程内容的实用性与不可回避的高考应试教学的关系处理好;(3)讲究把教学延伸到课外。课本的知识容量有限,很多现实有用的知识课本所及甚少或者根本没有涉及,教师必须要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提供自学所需用资料的介绍。如此这样,在具体的教学操作中如何才能更好的去体现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呢?确实是个难题。
3、知识的整体性、系统性问题。
因为新课程采用专题的形式编写教材,所以专题内知识的完整性和本专题知识与其他专题的联系问题,都很难把握。而知识的系统性不强,要给学生一个完整的知识并培养能力就不得不进行必要的补充,课时就显得严重不足。
(1)要树立全新的教育理念。
创新思维、更新观念是适应新课改的前提
观念的.更新是一切创新手段实施的根本。没有新理念、新定位、新角色,只有新课标、新教材、新知识,还是旧课程,没有新成效。为此,应该重点转变三个方面观念:一是转变对新课程的认识,即用新思维、新方法,不能守着旧框框、老套套;二是转变自身角色,由传授者变为启发者、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由师道尊严的“师长”变为与学生平等的“谈话人”,精心营造民主与平等的新型角色关系,促使学生主动、创造性地参与教学;三是转变对课堂教学的认识,即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把课堂教学作为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的历史学习环境,使学生在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也能充分发展,把历史教学看成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2)要树立终生学习的理念
面对新课程,历史教师要以“博”、“精”作为自己提高自身素质,适应历史教学改革和当今新形势的基本要求和目标。一要拥有广博的知识。作为一名教师,必须有扎实的学科专业知识,否则是不可能教好该学科课程的。为了激发学生对本学科学习的兴趣,拓展学生对本学科的更深刻、更广泛的认识,教师还应对本学科的发展史及其发展的前沿知识有一定的了解。除了扎实的专业知识外,还要有较为广博的文化知识,尤其是地理学和文学。二要掌握一定的现代教育技术。历史学是一门综合性极强,涉及内容极广,跨度极大的学科。而新课程的标准里面的模块几乎都是以专题的形式出现,黑板+粉笔的传统教学模式很难把这些知识传递给学生。借用多媒体则可以做到这一点。多媒体可以将文本、图像、动画、视频等多种信息组织起来,可以激发兴趣,活跃课堂;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阅读、分析、运用的能力;也便于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自已提出问题。因此,要改变以往手抄式备课为电子备课。在教学手段的选择上不能片面追求形式,而应该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目的,在大力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的同时继续挖掘和发挥传统教学方法的积极作用,实现现代信息技术与传统教学手段的交互渗透和互相补充。
何谓教学反思?简言之,教学反思就是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行为,是教师对教学行为和教学活动进行批判的、有意识的分析与再认知的过程,以使教学向更合理的方向努力。正值期末之际,总结经验和教训,找出不足之处,寻求新学年的对策及今后的努力方向是我目前最重要的事情之一。
针对高中阶段学生的认知特点,首先将教材内容问题化。要把学习知识的过程变成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就需要将教材问题化。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操作:把教材内容变成问题的“链接”;引导学生凭借自己的努力(尝试探索、合作等)一个个地进行问题求解;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激起学生的问题意识,并生成更多、更深层的问题。其次将教材内容结构化。我要尽可能地引导学生掌握知识的结构,而不能“见树不见林”。学生的认识结构是有良好的知识结构转化而来的,因此在教某部分知识时,要注意“瞻前顾后”和“左顾右盼”。要实现教材结构化,我既可以提出教材内容的“纲要信号”,也可以利用“先行组织者”,还可以指导学生自己结合相关知识构建知识系统框架。
过去一学年来,教学时,我注意利用一个简单的道理,或者一个知识点引出一个知识串,形成一个知识网,让学生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这就需要在教学中正确处理内容与形式的关系。首先,我要选取那些最实用,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的典型事例,选择的典型材料、事例真实可信,能够逐步展开并深化和升华主题,增强表达效果。其次,采取生动活泼,学生可以接受的`学习方法和形式,调动学生的积极因素,使他们乐学爱听。
在教学中,我往往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针对学生的实际能力,将课本知识重新组织,整合,使学生思路清晰,通俗易懂,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教材是死的,人是活的,最好的教学就是适应于自己,又适合学生的教学,它既有利于学生素质提高,又有利于学生分数提高的教学。
总之,社会在发展变化,教师也应改变教学观念,充分认识新课改的重要性,努力设计好教学内容,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创新人才,以适应社会的需要。
对高中历史教学的反思来源于对目前高中历史教学中存在问题的深刻认识。当前我国的高中历史课堂整体效率有待提升,新课程标准中对于学生的要求不再只是知识的学习,还要完成思维的创新发展、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
(一)制度的不完善。高考问题是学生、学校以及家长在高中阶段关注的最重要问题。目前我国高考采取的是应试教育制度,以分数论英雄。与此同时教育部提倡在教学中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其创新思维。在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的矛盾。学校在教学过程中想要大量的招生,需要以升学率来吸引家长与学生的注意力,而升学率的决定性因素就是成绩。所以学校会对成绩有尤其重视。相对语文、数学等主要课程,历史课太不显眼。所以在课程安排上大都课时较少,教师每节课的教学量很大,光是讲完课本知识都已经竭尽全力了,如何使学生在实践中完成创新思维的锻炼及综合素质的发展。
(二)教师教学理念有待改进。历史课程的学习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对过去进行反思,让他们深刻的知晓“落后就要挨打”、“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等道理,在今后的生活、学习及工作中能有远大的理想及积极的态度。目前许多教师将历史课程当做语文课,在课堂上让学生背诵大量的教科书内容,这种死记硬背的教学方式是不可取的。历史教学始终要坚持的是对学生文化素养的提升,只为了应付考试而学习历史是非常不明智的。
(三)教材内容政治色彩浓厚。历史上发生的事情多种多样,需要学生对此有全面的了解最终形成自己的判断。这是锻炼学生思维及综合素质的高效方式。但是从当前的高中历史教材中,可以看出带有明显的政治倾向,其中存在很多思想灌输内容,这对学生的未来思维发展十分不利。
(一)贯彻落实“人本”思想。“人本思想”的核心是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的具体需求为基准实施教学工作。并通过引导使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到历史课堂中来,自主自发的完成历史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想要贯彻落实“人本”思想,就需要教师充分认识新课程标准下新型的师生关系,教师与学生是平等的,在课堂上要相互尊重,在课堂下还可以互为好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以促进学生的未来发展为己任,关注每一位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根据学生的需要进行课堂设计、选择课堂内容。无差别的看待每一位学生,尊重学生个体间的`差异性,注重对其的差异性培养。教师对自己的教学工作要有足够的重视,充分认识到教学工作对学生的重要影响。在教学中注重对学生自主性的培养,尊重学生课堂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完成自身的基础引导工作。并做到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共同进步、共同发展。
(二)明确教学目标。教学目标对历史教育来说是影响教学工作开展的核心因素,且是对课堂的有效性评判的基本依据。新课改中对学生的要求不再是以分数论英雄,而是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思维的培养以及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在历史教学工作中也要贯彻落实该项政策法规,不仅仅重视在课堂上对学生知识的传授,还要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需要注意的是许多教师在解读新课标思想时,认为当前知识的传授已经不重要了,这是错误的。知识是学生取得进一步发展的基础,只有学生在不断获取知识的途中产生疑惑后,在寻求疑惑的解答方法是才能达成对学生思维及能力的锻炼。
(三)科学利用教材。我国高中历史教材的使用范围广,需要顾及的因素有很多,所以不可能面面俱到。此时就需要教师合理的利用教材,将教学内容与自身实际紧密结合起来。教师本身要对教材进行透彻的分析、研究,通过自身对教材的不同解读方式,完成对教学内容的确立。在此过程中我们需要尊重教材的本意,在教材的基础上进行延伸。例如在讲解《理性与自由的启蒙》与《在民的政治启蒙》是,由于这两节内容有许多的相通性,教师可以将其联合开展教学工作,加深学生对启蒙运动的整体印象,使学生对启蒙运动有清晰的概念,提升历史课堂教学效率。
(四)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当前科技的发展十分讯速,我们历史教学工作也要对科技进行合理的利用。例如使用多媒体技术,让学生直面历史,直观的感受到我国历史的发展进程。一定程度上来说,多媒体技术起到的作用是教材不能比拟的。例如,在讲解相关内容时,教材上只有图片与数字,这不能让学生有清楚的概念,明白的重要性。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影音资料,通过声画结合的方式,让学生直观的看到到的实况,感受到这份屈辱,铭记耻辱,奋发图强。
结束语:综上所述,我们在高中历史教学课堂上,要正确认识历史课程的作用,让历史的作用在学生的学习生涯中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过程还要注意创新,与学生同等的发展自身创新思维,使高中历史教学工作进行的更加深入、更加高效。并同时完成对历史课程本身问题的思考,推动我国教育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近年来,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备受教师们关注。他们常会感慨现在的教材越来越难教,尽管课上讲解了很多知识,做了大量练习题,但最后考试时看到试卷,却发现自己的努力似乎只是杯水车薪。尽管每年都有相同的感叹,但作为历史教师,我们依然要进行一轮又一轮的复习,力求让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取得更好的成绩。
我从1999年开始从事高三历史教学工作,曾经带过两届32个历史单科高考班和八届文科综合能力测试班。虽然我在经验上不能与老教师相媲美,在学识上也不及众多研究生后辈们,但是通过近十年来对高三的磨练,尤其是近几年对新课改和安徽文化史的研究中,我结识了一些省内文化研究的专家,从中获益良多。以下是我对高三教学局限性以及后期复习的一些浅见。
很多教师认为,教学内容应当仅限于教材内容,强调教师的教学必须“依据教材”、“忠诚于教材”,不能“背离教材”、“超越教材”。然而,这种过度教材化的观念使得教学陷入了“本本主义”的困境。实际上,有些人常常将几本教科书奉为万能,认为只要掌握了课本知识,就没有高考对付不了的问题;如果不行,还可以参考一本复习资料。然而,他们并不了解,如今的复习资料大多相互抄袭,缺乏独立创新。我个人在2006年上半年花了三个月的时间编写了一本名为“挑战高考”的书(共40万字,由海南出版社出版),然而,出版后,我甚至都不想使用它,因为其中绝大部分内容都是东拼西凑而来的。
三、过份局限于校内,忽视了社会大课堂 传统历史教学的.时空基本上被限定在课内校内,加之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课外学习几乎是空白。课堂教学是主要渠道,但不是惟一渠道。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都是课外学习历史的好场所,特别是大量的历史遗迹,为学生课外学习提供了物化、真实、形象、丰富的历史材料,更是历史课外学习独具的优势。因此,历史学习应将视野拓展至整个社会,社会才是学习历史的大课堂。但现实生活中基于种种困难,我们教师特别是高三教师绝不可能带领学生到社会大课堂中去学习。 传统历史教学一直采用闭卷考试的形式,而这种考试主要集中于要求学生死记硬背书本知识。然而,为了真正评估学生的能力,包括信息收集和处理、获取新知识、分析问题解决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以及团结协作与社会参与能力等,历史学科的考试必须转向现代的开放性考试方式。这种考试方式能够更好地展示学生的个性与才能,并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与自信心,对学生的学习水平进行更准确的评估,同时也能够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创新意识。 1、整合教材,夯实历史主干知识。 2009届高考使用新教材,新教材按照专题形式来组织的,跨度大、难度高、跳跃性强,历史知识的系统性在直观上很大程度地被削弱了,容易给学生造成记忆困难甚至混乱。因此,在第一轮复习中,应适时加入通史部分的复习。第二轮复习时,应以通史体例辅之以热点问题进行,学生只有对某一阶段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社会生活等特征有了全面地认识,才能“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脉络”,“初步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2、依据教学指导意见,优化三维目标的达成。 2009届我省高考将立足于教学指导意见,参考课改地区高考试卷命题,注重历史学科的价值取向。因此,在历史复习中,吃透教学指导意见,优化三维目标特别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成为我们2009届高考复习的重点之一。 3、平时多注意新题型的收集与训练。 新课改意识将更加开放,新题型很可能出现,平时须多注意收集与训练,如情境类,文史常识类、研究性学习类、辩证认识类等题目。 4、适当讲解安徽省历史文化遗产。 2009届高考文综将独立命题,借鉴课改地区历年的高考卷,我们可以发现,考查本省优秀历史文化遗产的题目还是有的,我省也有可能借鉴。 5、重视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信息提取能力,这两类材料的阅读可能会让学生感到困惑。一方面是文言文,另一方面是外交辞令。在日常复习和训练中,应该加强阅读的训练,以提取有效信息为目标。有效信息的提取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提取选择题中的有效信息,关键在于抓住问题中的时间、地点和人物这三个要素,尤其是时间要素。另一类是提取主观题的有效信息,关键是要明确题目所考察的内容和考察方式。 据参加高考阅卷教师反映,部分学生在回答32题“指出唐代科举制与英国近代文官考试制度在推动社会进步方面的共同之处”问题中,竟然在回答宋代科举考试,显然是没有明白“考什么和怎么考”问题。 6、关于训练与讲评问题。 训练题目要遵循考查内容上不超出考纲范围,设计风格符合考纲示例,以不偏不怪为原则,以提升学生应试能力与技巧为目的。具体方法是从课改地区高考模拟试题和各大历史教学网站上收集整理,也可以参照考纲示例,自己设计题目,应加强考生应试能力与技巧的培养,如字迹是否工整,是否在规定范围内答题,语言表达是否概括精练,心理压力是否过于紧张等问题。在讲评时,尤其不能拘泥于参***,应多鼓励学生按合理的思路来组织答案,答案要专业化、规范化、精练化,多研究高考方向,总结命题规律,总结做题技巧和要求。 教育教学是一个不断反思和发展的过程,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加强反思,从所坚持的理念、所采用的模式等进行反思,在反思中总结经验,改进不足,这样才能让历史教学变得更加有效。 历史教学并不是单纯地向学生传授历史知识的过程,而是要让学生在掌握历史知识的基础上“以史为鉴”,不断促进自己更好地发展。在对所坚持的理念进行反思中,我们也不能一味地排斥传统观念,而要立足教学实际,摒弃传统观念中的糟粕部分,汲取其精华部分,紧密结合新课程理念,真正做到以学生发展为宗旨。否则,一旦所坚持的观念背离了教育的宗旨,历史课堂教学势必又落入应试的窠臼中。 教学模式是广大教师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所采用的,具有一定稳定性的教学讨论或方法,虽然不同的教师在教学中所采用的模式在细节上有所不同,但在整体上是接近的。在以往的历史教学中,教师组织学生预习后在课堂中讲授,然后以练习而让学生进行巩固。在整个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没有被凸显出来,教学中教师依然占据统治地位。众所周知,教学是为学生服务的,教师所采用的模式就应该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的。因此,在历史教学中加强教学模式反思,就是要结合实际,从课前预习、课中探究、课后练习等环节思考是否让学生主动参与,是否有利于学生在探究中更好地掌握知识。 教学过程虽然整体上看就那么几个步骤,但其中涉及的细节较多,如情境涉及如何选择情境材料、呈现图片的时机选择、所选图片(或视频)资料和教学内容的关系、情境的方式选择等。在历史教学中加强对细节的.反思,优化每一个流程的设计方可更好地提升教学效率。如“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的教学中对“农业的起源”的学习,让学生在探究农业起源的传说基础上了解其格局,而在这个过程中又需以问题引导学生展开探究,然后再辅以教师的点拨促进学生对该知识的理解,获得感悟。那么,如何设计问题、如何引导学生探究、教师需要讲解什么?对这些细节教师就要在课前做好预设,课后反思。 总之,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反思是不可缺少的,作为历史教师,我们不能固守在传统之中,而要以新的教学理念为引导,结合实际对所采用的模式进行反思,优化课堂中的细节设计,引导学生积极探究,从而提升历史课堂教学效率。 高中历史教学反思,不仅能够帮助教师完善自身的教学方法,也有助于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 个人反思制度是教师对自我的一种约束,教师可以通过不断完善反思制度,来提升自身的职业素养和教学水平,以及课堂教学效率。主要实施措施体现在:一是教师互评。在开展历史教学活动时,可以邀请其他教师来听评课堂教学,因为其他教师能够更加客观地点评各个教学环节的优缺点,从而促进教师素养的不断提高。二是自我评价。自我评价是教学反思的关键前提。教师应该正视自己的教学过程,客观全面地评价自身的教学过程和方法,从而确保教学反思工作的顺利进行。三是学生评价。学生是教学的直接接受者,教师应该勇于突破传统观念的束缚,积极听取并接受学生的反馈和建议,从而更加清楚地了解自己在教学方面的不足并加以改进,以不断提高自身教学能力。 教学内容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思教学内容是确保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关键环节。具体措施为:一是根据历史知识提出相应问题。教师提出问题,然后引导学生利用已学知识和方法去分析和探究问题,并试着总结问题的解决方法和答案,并从中总结更深层次的问题,以增强成就感和学习兴趣。二是要把握挖掘教材的`深度和延伸知识的尺度,从而使教学内容更加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身心发展规律。 首先,教师必须合理使用教学工具。当前,很多教师为了顺应时展的需要,盲目使用现代媒体技术,却往往难以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因此,在开展历史教学活动时,教师必须根据学生和教学的实际需要慎重选择教学工具。其次,教师要注重教学氛围的营造。教学氛围的好坏对课堂教学效果有直接的影响,教师要采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来活跃课堂教学氛围,以加强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提高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伴随新一轮课改的进行,旨在全面培养学生素质和全面提高人文素养的新课程理念全面推行。作为基础学科的历史学科,逐步走出了传统的授课模式,取得必须成效。那么,如何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深入扎实的推进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呢?下方,谨结合本人的教学实际,谈谈自我的一些反思。 教学就是教与学,两者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有教者就必然有学者。学生是被教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心灵的耕耘者,教课就要教到学生的心上,须在拨动学生心弦上下功夫。因此,了解和分析学生状况,有针对性地教对于教学成功与否至关重要。 由于我校地处城郊结合处,学生的学习基础参差不齐,有的学优生虽然比较用心,上课气氛活跃,但是数量相对较少。大部分学生基础不好。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我校学生的特点,我选取最为适合学生的教法,弱化知识点的强硬输灌,强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各项潜力,因材施教,“备教法的同时备学生”。 教学中,备课是一个必不可少、十分重要的环节,备学生,又要备教法。备课不充分或者备得不好,会严重影响课堂气氛和积极性,因此,我每一天都花费超多的时光在备课之上,认认真真钻研教材和教法,我仔细研读《历史课程标准》,经常查阅相关学科书籍杂志如《中学历史教学参考》、《中学历史教学》等,充分利用Internet的优势,在网上搜索寻找资料,借鉴教法。 利用多种形式丰富课堂教学手段,摆脱以往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张嘴的教学模式。我充分利用我们学校在网络方面的独特优势,大力探索和应用多媒体课件教学,如将PPT制作的课件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大大活化了课堂教学资料,可谓声色并茂、图文并举。目前我正在用心探索网络型课件制作,使校园网络发挥更大的作用,让网络为课堂教学服务。因此可见,作为新时代的教师掌握必须的`信息技术还是很必要的。此外,学生课堂活动也是我常用的教学手段之一,如历史辩论、历史小短剧等。总之,无论是课件制作还是学生活动,都需要教师甚至是学生作好充分的课前准备,认真详实的备课,才能让教师教的简单、学生学得愉快。 课前备课、书写教案固然重要,但课后教学反思,进行二次备课,更有利于教师的专业成熟与提高。这一点在我的教学实践中深有体会。 在上《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一课时,说到当时实施的是计划经济,为了加深学生的认识,我让他们展示课前搜集的粮票、布票、钱币等。这项活动一开始备课时并未思考到,是课后反思进行二次备课时才设计的,再次试教后效果十分好。透过课后反思活动,我由此而悟到一点:拓展是一块十分重要的资料,如何设计好拓展练习,如何紧扣课文资料,让学生把知识从课内延伸到课外,进行多元的思维训练,是以后的备课中就应值得关注的。可见透过教学反思、及时反馈改善是十分重要的。 众所周知,在每一次教学实践中都会有一些难以预料的问题或突如其来的插曲,有时学生的一个简单提问、课堂的一次突发事件,都会对原有的教学设计提出挑战。因为我们的教学对象是活生生的学生,他们有敏锐的思维、丰富的想象,有必须的观察力、思考力,喜欢突发奇想妙想,而且我们的教学对象、教学环境及教学体验总是在不断的变化。这些都是教师在备课时很难准确预料决定的。课后的教学反思则在必须程度上会让你持续可持续性教学效应,并弥补这个遗憾。教师在课后把这些突发事件记录下来,让教师及时回顾自我的教学是否适应学生的实际状况,对自我的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对学生的表现和困惑、对教学的成功与失败进行理性的分析,透过反思、体会和感悟,就能够对本节课做出正确的评价,能够找到反馈的信息,思考下一节课的教学设计,使下一步教学设计更科学、更合理,从而更用心、更有效地促成教学目标的实现。 同时,我还把理性教学思考和感性教学过程结合起来,这样不但能够融合成更加完美的方案,使师生双向完成理念的更新和更高层次的飞跃,而且可在必须程度上避免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出现类似的问题,从而帮忙自我总结教训和积累经验,在不断的反思中扬长避短,构成一套能准确决定教学变化的、能出色驾驭课堂教学的本领,由一名“经验型教师”成为“反思型教师”,一名让自我教的简单愉快、学生学的简单愉快的好教师。 教师是新课程的实施者,而教师素养的高低是课程改革能否成功的关键所在。新课程对历史教师的知识结构和潜力都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要透过不断学习,充实完善自我。随着科技的发展,历史研究的最新成果不断涌现并融入新教材中。所以要学习这些新知识,完善自我的知识结构。所以务必树立终生学习的意识,不断学习不断完善,才能与时俱进,成为一名合格的历史教师。 高中历史课堂的有效性关系到整个历史教学的质量,课堂教学是教学活动的重要渠道,高效率的课堂教学有利于保证教学质量,它是教育的生命线。教师要立足于新课程的改革,不断地创新教育,改变教学观念,丰富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策略和方法,使我们的历史课堂变得更加轻松活跃。 高中学生渴望得到一个无拘无束、自由的课堂环境,这样学生才能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潜力,扩展思维能力,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下获取更多的历史知识。老师在为学生营造良好环境的同时也要培养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和谐的师生关系是促进教学的有力条件之一,老师与学生之间建立平等的关系,相互之间包容和理解,学生才敢于提出和回答问题,求知欲和思维才可以得到很好的释放。老师在授课的时候也会轻松很多,缩短了老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 和谐的课堂环境需要老师和学生共同创造,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更好地发挥自己潜在的`能力,老师多给予学生鼓励,使学生积极地参与课堂,促进学生学习质量的提高。学生之间展开合作学习,有助于学生吸取对方的优点,从而能够更加激励学生上进,培养学生之间的合作意识。 有效的课堂教学需要老师精心的课前准备,随着现代化的教学手段逐渐走进教师的教学模式中,许多历史老师使用多媒体和信息化教学方式,使教学更加大胆化和趣味化,更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对知识的记忆更加深刻。教师在备课中要精心设计教学场景,让学生跟着老师的思路进入课堂中。情境教学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且能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在课堂上产生联想,更好地学习历史知识。 例如,在讲解“抗日战争”一课中,通过教科书及教师提供的材料以及日常积累,通过阅读,列举侵华日军的罪行,让学生探讨抗日战争的胜利在中国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的历史地位。首先,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的形式向学生播放关于抗日战争题材的影片,比如,《铁血战狼》《大秧歌》等题材的电视剧,选取经典的内容,使学生能够理性地反思战争,体会全民族团结抗战的精神,从而更好地努力,今后为国家作出贡献。老师将影片结合课文知识,使学生在理解知识的时候能更加容易,从而牢记历史,尊重历史,养成崇尚和平的思想观念。 高中历史是高中各学科的难点也是重点,教师要让学生学会自己学习,教会学生如何使用正确的学习方法。阅读历史课本是获取历史知识的首要途径,因此课前预习很有必要。学生把问题带进课堂中,通过老师讲解和分析找出答案。在指导学生自己归纳总结的过程中,教师要明确给学生做出示范,使学生对知识点更加清晰。 比如,在讲解“思想”一课中,首先让学生总结革命探索的背景思想有哪些?然后分析思想的形成是一个人的智慧还是集体的智慧结晶?分析为思想体系做出了什么样的贡献。在逐步掌握了课文的基础知识之后,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的重点和难点知识,并且进一步进行概括和总结。这个训练过程需要长期的坚持,在指导学生整理和归纳总结历史知识的过程中,教师要仔细阅读和了解课文知识,归纳课文的知识点,只有深刻明白课文知识,总结起来才更容易,头脑中才会有一个明确的思路,使学生从复杂的“学会”变为简单的“会学”,逐渐地提高学生的历史阅读能力和学习能力,使我们的历史课变得更加轻松,学习历史也变得更加简单。 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直接关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老师的创新教学,教师要不断探究和摸索,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和谐的课堂氛围,引导学生学会学习,重视学生对学习方法和兴趣爱好的培养,充分调动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性,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措施,分析学生的学习特点,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在有限的课堂上学好历史,获取丰富的历史知识,提高历史成绩。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以生为本,以学定教”等教学思想己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识,历史课堂教学必须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新的教学模式。教学的核心是教“学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能力成为教学的关键,但是应当看到学生自主意识强而自主能力弱的现状,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能力的形成离不开老师的指导。为此,我们尝试着进行逐步指导学生自主探究的历史课堂教学模式探究,主要有以下环节。 课前制定知识、能力与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教学目标,是中学历史课堂教学的起始环节。目标的制定应依据课标,并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实际水平,确定学生知识学习的能力层次,挖掘所授课教材的思想教育内容,找出思想教育点,制定明确、具体、可行的教学目标。 (一)限时回顾反馈旧知。 在学习历史新课前,对学生认知前提和情感前提进行测评,看学生是否具备学习历史新知识的技能基础和思想情感基础,为学生学习新知识作好准备。方法主要是通过测试、问卷、谈话、提问等形式对学生进行测试摸底。测试的内容要紧紧围绕那些与新授教学目标有关的旧知识。测试后,教师要迅速做出订正、指导和评价,激励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积极性,然后转入新课。这一步所用时间一般在3—5分钟。 (二)恰当导入新课。 教师依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已有知识,运用恰当的方法激发学生兴趣,启动学生思维,能在上课伊始即把学生注意力吸引到课上来,会推动下面的课顺利进行。导入的方法主要有:以旧引新、联系现实、知识经验、巧释课题、创设情境、制造悬念等。 对于学习兴趣高、基础好、思维活跃、能力强的教学对象,导入应重在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富有挑战性的悬念;而对于学习兴趣不高、基础差、思维不活跃、能力较弱的教学对象,导入则应重在生动形象、富有吸引力。 (三)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这一步骤是此环节的关键,是教学目标的习题化、外显化,便于学生理解与操作。面对初中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能力较弱的现状,我们尝试着设置问题导读、让学生在限定时间内阅读相关教材,自主查找本节的基础知识,引导学生逐步学会自主学习、自主探究。 具体做法是教师依据所授教学内容、教学目标与学生的认知能力的实际,运用恰当的方法,提出适当的目标,引导学生自己读书、质疑、求索,以完成相关的学习任务。这些方法,可以是教师事先设计的以填空形式展示的知识提纲,让学生在阅读中完成相关的知识空缺,从而达到理清知识线索、夯实知识基础的目的;也可以是设计相关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看书,给学生以思维的支撑点,让学生围绕几个问题去看书思考,以免分散精力,偏离学习目标。 在导读前要注意课堂情境的`设置。课堂情境的设置可起到明确主题、活跃思维、集中注意力、激发自主学习的兴趣等多种作用。就情境创设的方式而言,可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及教育对象因地制宜、灵活运用。或运用现代技术手段再现历史场景,并辅之以生动的语言描述,让学生置身于虚拟的历史氛围中,产生情感共鸣,激发学生的积极情感。或根据新旧知识的结合点,精心设置问题情境,引起学生的悬念,鼓励学生动脑、动手、动口,自主探究各种问题,通过问题的提出和解决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等。 (一)学生依问题导读提炼概括本课基本知识点,并依据学生反馈回来的信息诊断测评学生自主学习情况,及时对课堂教学设计进行适当调整与改进。 (二)学生提出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其他学生能在书上找到答案的,能作答的,让学生自己来做,学生回答不准确时,老师点拨,讲解。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师生共同构建新知。在师生共同营造的和谐氛围中促成学生学会学习和人格的健康成长,同时在合作互动中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培养合作精神、实践能力。 (三)根据导读问题的难易程度,或抽学生代表单独作答,或分组讨论后选代表回答。回答不准确或回答不出的地方,先让其他学生来纠正和补充,老师点拨,精讲。另外,在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对历史材料进行选择判断,提炼信息,培养学生分析归纳能力。 (一)学生总结本节所学习内容,不完整的老师补充、完善。与此同时,教师把归纳概括出的知识结构转化为板书提纲,使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有一个整体、系统、有序的认识,形成知识点——知识线——知识面。 (二)强化重点,限时背诵,课堂消化。现在初中历史是开卷考试,注重的是学生能力的考察,要求学生在有限时间里迅速筛选有用材料,提炼有效信息,并能准确理解与运用。如果学生没有一定的知识积累,很难达到这个层次。而现在的教学实际是初中学生不可能再用课余时间去巩固历史学习,鉴于此,我们在课堂教学设计中就安排了强化巩固重点这一环节,以期学生日积月累,能够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底蕴。 这一环节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紧扣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习实际状况,运用恰当的方法设计和提出一些问题,或通过设置练习题进行检测评价,巩固基础,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题目设计既要注重基础知识的巩固,又要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迁移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教师根据反馈问题进行分类,确定学生的问题是共性还是个性,为矫正教学提供可靠的依据,再次进行知识矫正补救教学。 在练习反馈中要注意抓住时机,肯定成绩,使学生进一步树立学习信心。还可把与下节课有关的重点内容,拟成思考题,让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需要指出的是这里所说的反馈,就是反馈调控课堂教学,它应贯穿于历史课堂教学始终。 教师选择和运用教学模式的过程,也是一个教学优化过程。从教学内容来说,历史教材丰富多彩,叙述方式多样;从教学对象来说,有些教学对象对于历史学习兴趣高、基础好、思维活跃、能力强,而有些教学对象对于历史学习兴趣不高、基础差、思维不活跃、能力弱。如果所有的课堂教学都一成不变地套用某一模式是不切实际的,甚至会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下降,思维倦怠。历史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应该依据实际,呈现开放性、多样化和弹性化。任何教学模式总是要依据一定的条件发挥作用。因此,我们在历史教学中使用这种教学模式时,应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出发,对这一教学模式各个教学环节有所侧重或损益,从而使这一教学模式更趋完善。 我省全面实施新课程,新课标,高中历史教学能否实施新课程的理念、精神?如何评价?如何实施?作为一名历史教师,这是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相信将来我的工作任务更重,挑战更多。努力学习,深入钻研寻求对策及今后的努力方向是我目前最重要的事情之一。 针对普及高中教育时期学生的认知特点,首先将教材内容的问题化。要把学习知识的过程变成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就需要将教材问题化。我准备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操作:把教材内容变成问题的“链接”;引导学生凭借自己的努力(尝试探索、合作等)一个个地进行问题求解;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激起学生的问题意识,并生成更多、更深层的问题。其次将教材内容结构化。我要尽可能地引导学生掌握知识的结构,而不能“见树不见林”。学生的认识结构是有良好的知识结构转化而来的,因此在教某部分知识时,要注意“瞻前顾后”和“左顾右盼”。要实现教材结构化,我既可以提出教材内容的“纲要信号”,也可以利用“先行组织者”,还可以指导学生自己结合相关知识构建知识系统框架。 过去一学年来,教学时,我注意利用一个简单的.道理,或者一个知识点引出一个知识串,形成一个知识网,让学生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这就需要在教学中正确处理内容与形式的关系。首先,我要选取那些最实用,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的典型事例,选择的典型材料、事例真实可信,能够逐步展开并深化和升华主题,增强表达效果。其次,采取生动活泼,学生可以接受的学习方法和形式,调动学生的积极因素,使他们乐学爱听。 三、常规教育教学中的“困惑”变成问题 在学科教学、师生交往中有很多“困惑”。如“我反复讲了好几遍他为什么还不会?”、“为什么学习不好的学生学习习惯都差?”、“为什么学生对涉及理论联系实际的问题普遍感到困难?”等等,面对这些“困惑”我们只是说说议议,很少去深入地探究这些困惑背后的真实原因,也就是说我们缺少问题意识。我准备在新学期将问题细化,注重平时积累,着手解决,具体成文。 在教学中,我往往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针对学生的实际能力,将课本知识重新组织,整合,使学生思路清晰,通俗易懂,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教材是死的,人是活的,最好的教学就是适应于自己,又适合学生的教学,它既有利于学生素质提高,又有利于学生分数提高的教学。 总之,社会在发展变化,教师也应改变教学观念,充分认识新课改的重要性,努力设计好教学内容,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创新人才,以适应社会的需要。四、过份局限于闭卷考试,弱化了学以致用的史学功能
五、后期的复习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高中历史教师教学反思 8
一、反思理念,以学生发展为宗旨
二、反思模式,促进学生合作探究
三、反思细节,追求简约有序课堂
高中历史教师教学反思 9
一、制定个人反思制度
二、教学内容方面的反思
三、教学方法方面的反思
高中历史教师教学反思 10
一、重视学情分析,是上好历史课的着眼点
二、认真详实备课,是上好历史课的关键点
三、善于课后反思,是上好历史课的落实点
四、注重专业素养,是上好历史课的支撑点
高中历史教师教学反思 11
一、创造和谐的课堂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精心设计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指导学生归纳总结,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高中历史教师教学反思 12
一、明确目标。
二、问题导读。
三、自学反馈。
四、归纳总结。
五、反馈提高。
高中历史教师教学反思 13
一、以新的教学方法和思路去教学
二、正确处理内容和形式之间的关系
四、结合学生的实际,将知识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