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车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理解诗歌的内容及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作者忧国忧民的爱国主义精神。
2.认识唐朝统治者连年征战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培养学生珍爱和平珍爱今天幸福生活的感情。
教学过程
放歌曲《大唐诗圣》
一、导语:刚才让大家欣赏的是电视连续剧《大唐诗圣》的片尾曲《大唐诗圣》,我们都知道诗圣杜甫,那么把你了解的杜甫给大家讲讲。(三生或者一生讲)
杜甫是盛唐诗坛一颗耀眼的巨星。他一生坎坷,却忧国忧民。他的诗歌记录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巨变,因而被称为“诗史”他被尊为“诗圣”,为后世的诗歌艺术树立了博大精深的光辉典范。今天我们就走近他的《兵车行》,亲身感受一下诗人那跳动的思想,那滚烫的情感吧!
二、(投影)学习目标:1.理解诗歌的内容及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作者忧国忧民的爱国主义精神。
2.认识唐朝统治者连年征战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培养学生珍爱和平珍爱今天幸福生活的感情。
三检查预习:(一)、你能准确读出下列红体字的字音吗?
车辚辚 耶娘 干云霄 点行频 荆杞 声啾啾
(二)、你能准确解释下列字的意思吗?
1.哭声直上干云霄
2.行人弓箭各在腰
3.耶娘妻子走相送
4.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
5.禾生陇亩无东西
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听录音,完成下列问题:(注意正音、停顿以及规范的语气和感情)
1.这首诗侧重于叙事,请概括事件的内容。
(唐玄宗天宝年间,朝廷为了扩大疆土,发动战争,在长安一带征兵,给百姓带来深重的灾难。)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前因后果)
2.用一个词概括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怨愤)(忧怨)
头处理问题之前补充背景:唐玄宗天宝年间,朝廷对边疆少数民族频繁发动进攻。天宝八年,哥舒翰奉命进攻吐蕃,久攻不下,后侥幸取胜,但所部六万三千损失大半,这年冬天,所派驻军二千戍卒全军覆没。十年四月,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又奉命进攻南诏,百姓听说云南多有瘟疫,还没有打仗,士兵们就死了十分之八九,所以都不肯应征入伍,杨国忠就派遣御史到各村各乡去捉人入伍,给这些人带上枷锁送到军队,连十五岁的孩子都不放过,于是就出现了征夫愁怨,父母妻子儿女送行出征者,哭声震野的场景。(《兵车行》这首诗是杜甫在天宝十一年困守长安时候所作。关于诗的背景一般有两种说法,一说是玄宗用兵征讨吐蕃,一说是征讨南诏,多取后一说。)
(把握了诗歌的感情,请同学们读课文)
四再读课文,感悟思想
自由朗读,思考如下问题:
1、诗歌展现出哪些触目惊心的画面?(咸阳桥头悲惨送别图)(田园荒芜,健妇犁耕图)(青海边苍苍白骨图)
2、造成这一切苦难的根源又是什么?
五、赏读课文,重点研习:
探究一:诗歌开篇就呈现出悲惨的送别场面,它是如何描写的?
听觉:车辚辚、马萧萧
哭声直上干云霄
视觉:
行人弓箭各在腰
耶娘妻子走相送
细节描写:
牵衣顿足拦道哭
车辚辚、马萧萧,是听觉描写,给人人马杂沓之感,可见出征士兵之多。
行人弓箭各在腰是视觉描写,他们出发在即,催动亲人们撕心裂肺的悲痛。
耶娘妻子走相送牵衣顿足拦道哭(走刻画出家属们在亲人出征时追奔呼号和一刹那的生离死别的情景。连续四个动作,把送行者那种眷恋、悲怆、愤恨、绝望的动作神态,表现的细致入微,令人触目精心)
尘埃不见咸阳桥 夸张
牵衣顿足拦道哭,细节
哭声直上干云霄听觉
追问:为什么会是这样的送别?有何作用?(现在当兵是件光荣的事,我们的亲人是戴大红花,我们敲锣打鼓欢送,诗中为什么是这样的送别?有和作用?)
A这是生离死别,征人一去不知能否再见,一旦战死沙场便会白骨无人收。
B家乡禾生陇亩无东西,身为征人的家属会被县官急索租,无法缴纳,不知道以后的日子该如何过,越想越心寒。
出征者众多,马上出发,亲人闻讯赶来,扶老携幼,追奔呼号,心情既急切又悲痛。因为这是一场生离死别。
二生读悲送别,更深地体会诗歌的情感
这样的描写,给读者以视觉和听觉上强烈的感受,集中展现了成千上万家庭妻离子散的悲剧,令人触目惊心,起到渲染悲情的作用,为后文役夫伸恨做铺垫。
探究二:结尾“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给我们描绘了怎样的景象,从全文来看有什么作用?(高潮)(百姓生也受苦,死亦含冤)
(把唐王朝穷兵黩武的罪恶揭露的淋漓尽致,这都是开边未已导致的恶果。
青海头上苍苍白骨图:青海边的古战场,平沙茫茫白骨露野,阴风惨惨,鬼哭凄凄,寂冷阴森,令人不寒而栗。
从全文来看有什么作用?
呼应开篇,这样描绘古战场的悲惨景象,意在讽当朝,揭露开边政策的罪恶,发人深思。
探究三:造成这一切苦难的根源是什么?“行人”直接倾诉,从哪几方面表现了不义的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从诗中找出相关语句,并分析理解)
武皇开边意未已(主旨)
后果时间:耗尽一生 伤亡:战死沙场
农业:生产凋敝思想:重女轻男
战争的后果比战争本身更可怕,是疾病、是饥饿、是田园的荒芜、是心灵的扭曲,(杜甫把批判的矛头直接指向了穷兵黩武的最高统治者,是对历史最透彻的拷问,体现了他关注社会关注民生的悲悯情怀。)诗人有点到面,由现象到本质的勾画出安史之乱前的一个历史时期里社会的真实状况,读完这首诗,我们不仅可以看到整整一代人的深重灾难,而且能触摸到诗人那颗同情人民的火热的心。这首诗的意义不止于此,更重要的是,它表现了诗人反对开边战争的坚定立场。
四拓展连接(体现杜甫忧国忧民情怀的诗句)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杜甫不只是时代的观察者、记录着,他更是时代的反思者和批判者。这位忧国忧民的伟大的诗人,始终和人民的苦难连接在一起,用他犀利的笔触,让我们明白那个时代的血泪和污浊。他留给我们的是瑰丽的艺术,是永久的影响,这是五千年文化中最庄严、最瑰丽、最永久的一道光彩。
小结:这首诗通过以亲人送别出征战士的场面描写引入行人的问答,由个人痛苦经历扩展到社会,由点到面,由现象到本质地勾画出安史之乱前的一个历史时期里社会的真实状况,再现时代的苦难,层层深入地揭示了苦难的根源,表达了人民强烈的反战愿望
五.拓展延伸
从古至今,“反对战争,珍爱和平”,是全世界人民的共同心声, 只有记住战争的苦痛,才能珍惜和平的幸福。让我们一起回顾战争的画面,谈谈你的感悟(放战争惨景视频)生谈感受
(只有记住战争得痛苦,才能珍惜幸福的和平,从古至今,人类期盼和平,这是全世界人民的心声,请大家和我一起回顾有关战争的画面,看后,你想说些什么)
师课件结束语。
反对战争,
呼唤和平。
让我们的心
为和平而跳动,
让我们牵起手来
为和平而欢歌!
板书设计
后果
时间:耗尽一生
伤亡:战死沙场
农业:生产凋敝
思想:重女轻男
反对战争,呼唤和平
《兵车行》教案
【教学目的】
1.认识诗中反映的唐朝统治者连年用兵给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
2.学习寓情于事的叙事方法。
【教学难点重点】
1.杜诗的沉郁风格。
2.本诗歌的怨愤基调。
【教学方法】
诵读法、鉴赏法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一生写过不少以战争为题材的诗。“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的诗句至今还依然萦绕在我们的脑海中,今天,我们来读他在天宝年间目睹统治者穷兵黩武,大肆征兵,造成“行者愁怨,父母妻子送之,所在哭声震野”的凄惨景象而写的,为人民呼喊的杰作《兵车行》。
二、简介背景,出示杜甫在长安十年所写的反映人民疾苦的有关诗句,使学生更准确地理解这首诗。
1.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
2.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3.安得广厦万千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4.夜深经战场,寒月照白骨。
5.靡靡逾阡陌,人烟渺萧瑟。所遇多被伤,呻吟更流血。
6.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7.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三、课文诵读:
1.教师范读(也可听艺术家朗诵录音)。
2.学生试读、齐读,在此基础上练习背诵,有表情地诵读。
3.诵读点拨:
(1)把握基调:这是一首歌行体诗,旨在揭露当时的最高统治者连年发动“开边”战争,而使人民深受其害。诗人的情绪是怨愤的,这是全诗的基调。
(2)诵读指导:第一段写亲人送别出征的战士,朗读时声音应沉重些。段尾,诗人的怨愤之情初现,应用升调读。第二段,“点行频”三字为下文叙事的总纲,须重读。以下皆用“行人”的口气读,要注意区分叙事句和抒情句的语气。第三段先写秦兵家庭的困难,朗读时速度不宜快。“长者”句用较柔和的声调,“且如”句要作低回之势,至“租税”句稍稍振起。后半段令人悲痛欲绝,声调凄楚。结尾四句是全诗的高潮。“君不见”应重读,“古来 ”句道尽战场惨景,集中表达“行人”和“诗人”的怨愤,要缓缓读出,“无人收”三字乃血泪铸成,尤应重读。
四、课文鉴赏:
方法:在诵读的基础上,组织学生研讨这首诗的章法,找出诗中的警策句,赏析名句,品味语言表达的特点。落实课后练习二、三的要求。
明确:1.章法严密。形式上采用古称“一头两脚体”的结构方式。从整体看,节奏整齐又略有变化;各段皆自有起结,析之则三,合则为一。内容上,一是前后呼应,二是层层递 进。
2.深刻的思想性和强烈的感染力通过高度的艺术性表现出来。
①重墨铺染。大氛围的粗略勾勒和具体动作的细致刻画相结合,描绘了一个悲怆而震撼人心的出征场面。诗的开篇展现出一幅出征图,既有听觉形象又有视觉形象,可以想见出征士兵之多,只待一声令下就要出发。接着展现出震人心弦的送别图。征夫的爷娘妻子乱纷纷地在队伍中寻找、呼喊自己的亲人,扯着亲人的衣衫,捶胸顿足,边叮咛边呼号。车马扬起的 灰 尘,遮天蔽日,连咸阳西北的渭水大桥都被遮没了。千万人的哭声汇成震天的巨响在云际回 荡。“耶娘妻子走相送”,一个“走”字刻画出眷属们在亲人出征时追奔呼号和那一刹那的生离死别的情景。“牵衣顿足拦道哭”,连续四个动作,把送行者那种眷恋、悲怆、愤恨、绝望的动作神态,表现得细腻入微,令人触目惊心。江淹《别赋》说:“黯然伤魂者,唯别而已矣。”诗人的重墨铺染,给读者视觉听觉以强烈感受,淋漓尽致地表现出千万家庭因征战而妻离子散的悲剧。
②巧妙构思。诗人通过设问的方法,引出征夫的满腔悲切和哀怨的倾诉。前文的凄惨场面 是诗人亲眼所见,下面的悲切自诉是诗人亲耳所闻,增强了诗的真实感。“点行频”是全诗的“诗眼”,点出了造成百姓妻离子散、征夫牺牲、土地荒芜的根源。接着,由征夫之口,从三个方面控诉了战争造成的巨大灾难。最后,又以哀怨的语调,描述了古战场上的悲惨现实。其情其景与开头悲怆场面相呼应,诗人那饱满酣畅的激情得到尽情抒发,唐王朝穷兵黩武的罪恶得以淋漓尽致的揭露。
③善用口语。这首诗反映的是人民的生活,因而也选用了乐府体裁,运用了俗语口语,加上民歌中常见的顶针修辞格,读来清新自然,明白如话,造成回肠荡气的艺术效果。
五、研究性阅读:
杜甫在长安十年,由于政治失意和生活穷困,使他的创作视野从个人转向了全社会,现实主义的创作风格日益鲜明。结合《兵车行》的学习,研读杜甫同时期写的《前出塞》《丽人行》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等诗,体会杜诗现实主义的创作风格。
提示:《前出塞》写天宝末年歌舒翰征伐吐蕃的时事,意在讽刺唐玄宗 的开边黩武。《丽人行》作于天宝十二载春,讽刺了杨家兄妹骄纵荒淫的生活,曲折地反映了君王的昏庸和时 政的腐败。《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是杜甫五言诗的代表作。杜甫自京赴奉先县,是在天宝十四载十月、十一月间。这年十月,唐玄宗携杨贵妃往骊山华清宫避寒,十一月,安禄山即举兵造反。杜甫途经骊山时,唐玄宗与杨贵妃正游玩,而安禄山叛军已闹得不可开交。其时,安史之乱的消息还没传到长安,然 而诗人途中的见闻和感受,已显示出社会动乱的端倪。诗中“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一传诵千古的名句,揭露了贫富的悬殊。
一、基础知识。
1、给下面加点字注音。
车辚辚,马萧萧( ) 哭声直上干云霄( )
归来头白戍边( ) 千村万落生荆杞( )
2、解释下面加点词。
行人弓箭各在腰:
耶娘妻子走相送:
哭声直上干云霄:
行人但云点行频:
去时里正与裹头:
武皇开边意未已:
山东二百州:
禾生陇亩无东西:
役夫敢申恨:
县官急索租:
信知生男恶:
生女犹得嫁比邻:
3、翻译下面句子。
(1)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
(2)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
二、课文导学。
诗歌分为三个自然段,即三个层次。
(一)一幅震人心弦的巨幅送别图。
兵车隆隆,战马嘶鸣,一队队被抓来的穷苦百姓,换上了戎装,佩上了弓箭,在官吏的押送下,正开往前线。
1、“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这4句诗是从两个角度描写送别场面的。这两个角度是: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
2、“走”是跑的意思。诗中哪些动词表现出“走”的动作?
答:
(二)役人直诉从军后妇女代耕,农村萧条零落的境况。
“道旁过者”即过路人,也就是杜甫自己。上面的凄惨场面,是诗人亲眼所见;下面的悲切言辞,又是诗人亲耳所闻。这就增强了诗的真实感。
1、“行人但云点行频”的意思是频繁地征兵,许多唐诗研究专家认为,这“点行频”是全篇的“诗眼”。请分析其理由。
2、诗中例举一个十五岁出征,四十岁还在戍边的“行人”。这一事例是非常典型的。为什么说是“非常典型”的呢?请简答。
答:
3、诗中从“边庭流血成海水”写到“汉家山东二百州”。
(1)这里的写法与上面叙写的一个十五岁出征、四十岁还在戍边的“行人”方法有所不同。指出其不同之处:
(2)从“边庭流血成海水”写到“汉家山东二百州”,对表现主题有什么好处?
(三)征夫久不得息,连年征兵,百姓唯恐生男和青海战场尸骨遍野,令人不寒而栗的情况。
1、“未休关西卒”的原因是什么?请用原诗回答。
2、“租税从何出?”与哪一诗句照应?
3、诗中这样前后照应,层层推进,其作用是什么?
4、 诗人在诗中说:如今是生男不如生女好。重男轻女,是封建社会制度下普遍存在的社会心理,这里反映出来的是一种不正常的社会心态。诗人描写这种不正常的社会心态的目的是什么?请简析。
答案:一、1lín gān shù qǐ 2行人:指出征战士 耶娘妻子送:父、母、妻子、儿女。耶,同“爷”,父亲。 干:冲 点行频:按户籍名册强征服役。 与裹头:给他们束发。古代男子十五岁用头巾束发。这里指出征者年龄很小,提前束发。 开边:用武力扩张领土。 山东:指函谷关以东。陇:陇,同“垄”。 申:诉说。 县官:官府。 信:确实。 比邻:同乡 3(1)去时里长给有的壮丁裹头巾束发,表示成年。他们回时已经白头还要去守边。(2)生下女孩还能够嫁在同乡,生下男孩死于沙场埋没在荒草间。二、(一)1视觉和听觉。2牵、顿、拦、哭。(二)1理由:一针见血地点出了造成百姓妻离子散,万民无辜牺牲,全国田亩荒芜的根源;从一个征夫出征的场面,推及到过去已经发生“多次”;而“点行频”的原因则是“武皇开边意未已”,其结果是田园荒废,民不聊生。2从一个征人的人生遭遇可以看出“点行频”内涵本质,反映可劳动人民带来的苦难。3(1) 由点到面;或时间和空间。 (2) 从更为广阔的社会背景来揭露“开边未已”给劳动人民所造成的苦难。(三)1“武皇开边意未已”2与前面的“千村万落生荆杞”相照应。3深刻批判封建统治者长期以来的穷兵黩武,连年征战,给人民造成了巨大的灾难。4反映出人们心灵上受到多么严重的摧残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