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听说汉中宗营坝巷子有家做锅贴的,特别好吃,门前经常有人排队等候,比街边的锅贴卖得贵。
周日的早上送完上英语课的孩子,路过宗营坝巷,我突然想起传说中的那家锅贴,便一改早餐吃面皮的习惯,走进巷子找寻。
宗营坝巷不算长,没有那么蜿蜒曲折。巷子里面有三家面皮店,其中以黄家面皮最出名,那里外带的比现场吃的人还多,非常不适合急性子人去吃,它会让你等的没有食欲。
沿着巷子一直往前走,路过幽静的老年大学,还在想着那里面老年人会过一种什么样的生活,不经意便看到一个挂着“张家锅贴”简易匾牌的小门店。门店台阶下面站着几个人,手里拿着大小不等的钱币,台阶上摆着两个用废旧汽油桶做成的炉子,上面各支着一口大铁锅,一个铁锅被锅盖盖着,蒸汽四溢、哧哧作响,散发出淡淡的香味。另一口锅敞开着,里面盛着少半锅油、中间放着砖红色瓷器蒸皿,像是倒扣的花盆,花盆四周有很多均匀的圆孔。
这是一家典型的夫妻店,两口子约莫40岁左右。男的在和面并将和好的面揪成团扔给女的,女的接过面团掺上调料继续和,最后将面团揉成大小粗细基本一致的圆柱状。约莫做得有30个多个圆柱体了,女的才统一将它们4个一组一一整齐地放入敞开的油锅中,不一会锅边四周便码齐了。随着圆柱体面团的放入,锅里的油微微作响,原来油并不很烫。顺手拿起铲子,将泛起的油淋在蒸皿上,再将剩下的面团铺满器皿。热油微炸面团不到一分钟,半杠子水被浇在油锅里刺啦作响,瞬间冒出密密麻麻、大小不一沸腾的油泡,这些沸腾的油泡迅速浸润着锅边和蒸皿上的面团,再浇些水,再沸腾浸润一次以后,老板娘盖上了锅盖。
第一锅锅贴起锅了,锅盖开启的那一瞬间,香味四溢。老板娘用铲子沿着锅边小心翼翼地铲起锅贴,贴锅边的一面黄灿灿、油浸浸的,另外一面却松软白嫩、冒着蒸汽。老板娘熟练地用铲子4个一组从锅底铲起放到案子上,又2个一组从中间铲断。
不知道是不是闻到了锅贴的香味,原本只有三五人的队伍立即成倍扩大了,许多不知从哪钻出来的人莫名其妙地围了上来。排在前面的人开始吆喝老板收钱,排在中间的人一边掏钱,一边警觉地环顾四周,防止有人插队。排在后面的人有的急迫地说“我有零钱,先收我的,”也有人问“这锅还有我的吧?”
老板放下和面的活,用抹布擦擦手,不慌不忙地走到队伍面前。“给我4个”“给我10个”。队伍有点慌乱,人们纷纷着急给钱、报数量。“别急、别急、一个个来,要不然我都分不清了!”老板并不着急收钱,一边看着老婆分割锅贴,一边看着许多伸在他面前的手和手里的钱,听着此起彼伏报的锅贴数量、想着该找多少钱,略显迟钝,甚至有点手足无措。
拿着两个热腾腾、有些烫手、紧紧黏连在一起,带着淡淡油炸清香味黄白相间的锅贴,顿觉饥肠辘辘。先咬一口白色部分,松软可口,略带咸味和葱油味;再咬一口黄色部分,脆酥爽口、油而不腻、回味悠长。与街边的锅贴相比,白色部分吃起来全然没有那种韧性,黄色部分后味绝对没有那种油腻感和焦苦味。细细品味,这锅贴给人的感觉恰似雨后的一缕春风,清新而温润。
不知不觉,两个滚烫的锅贴已经吃完。我知道,该去菜市场给妻儿买菜做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