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小学的儿子在饭桌上,最津津乐道的是当天班里发生的趣事。
或许,紧张劳累了半天,放学回家用餐的时刻他最放松快乐,所以特别话痨。我提醒他,这些佚闻趣事都非常入耳,为什么不把它们记录下来呢?要知道,说出来只是一阵风,说过即忘;而记录下来,它们就是完整的作文呀。说过,就再没有记录下来的兴趣了。
记录和说出,其间的差别仅仅是一个动手,一个动脑而已。其实,这些道理,小小的人儿是懂得的,他最喜欢看的《小屁孩日记》这本书,就是同龄孩子的故事记录。但是,许多人就是不愿越过这道小小的坎儿,情愿做一个饶舌的人,也不愿坐下来和自己对话。也许是因为懒;或者,是他们内心还不够强大,他们不敢独处,与自己对话。他们更喜欢不负责地一说了之,博得听者的哪怕哂笑一声,就感到很满足了。
许多伟大的文学创作,其实就来源于记录。《聊斋志异》作品的原型,就是作者在茶棚里听路人讲的那些鬼狐故事。将口头说说上升为记录,从原型到作品,是从形象思维上升到理性创作,必然要登上一个创作的台阶,这个小小的高度,对许多人来说却只是仰望,不敢前行。
佛家在这方面有严厉的要求:"少说一句话,多念一声佛。"佛家戒律中"妄语"和"两舌",指的就是无中生有的乱说和搬弄是非。出家人无论是在僚房同住还是共同用餐,最强调的就是"止语".《弟子规》里告诫"说话多,不如少".推广到写作,即少说多写。记录的过程,本身就蕴含着创造。半部《论语》治天下,孔子与弟子们的述说论学,如果当年只是一说而过,哪里还有世代相传的句句经典?而老子作为道教的代表人物,他说的《太上感应篇》,也是心灵感应的记录。作为凡世俗子,我们少说多做,多一些记录,其实也是对自己行为的不断修正,它让人理性,让人心静。止语,就是修行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