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经典语录 > 正能量

人心的散文(精选18篇)

来源:秋雨露  编辑:qiuqiu 时间:2023-02-20 10:14:35 热点:人心的散文

人心的散文(精选18篇)

风铃

数片碎玉薄石,悬于枝头,有风吹过,叮当作响,鸣声清悠,摇动的碎玉薄石上现出风或柔或烈的影子,这也许是最早的风铃,人们用来占风的简单而实用的物件。

风铃从枝头走向寺庙的檐角,大概也是实用的缘由。佛教的庙堂,青砖白墙,雕梁画栋,人们心怀虔敬构筑的精神圣地的清静,引来鸟雀欢愉地跳跃鸣叫于椽间墙头、竹顶树梢,而无意的鸟粪却污秽了清白和神圣,苦恼的工匠和僧侣,纯粹偶然地让风铃从田间院落大树的枝头走上了寺庙的塔角殿檐,风吹铃鸣,鸟惊蹿飞,旋落松柏林间。风铃由占风走向惊鸟偶然的角色迁移,使风铃靠近了佛理和教化。从一个像田间的稻草人一样的简单的器具变为精神的符号。

风铃由器走向理,也是源于一瞬间的体语。清晨或黄昏,庙宇肃坐在绵绵山峦宽厚的怀抱里,山间林木苍翠,霞光静铺,庙宇内清幽静穆,清风轻抚,大殿飞檐上的风铃,发出清脆悠扬之音,从霞光间穿过,落在寺院的角角落落,落进青草的叶间,落进藏经阁的经卷上,也许在那一瞬间,风铃的空灵、纯净和佛理融为一体。风铃契合了理,理丰富了风铃,让风铃童音般的纯净去清扫浮躁的心灵和世界,去启迪人心。由此,风铃有了塑造澄明世界的深层次的意义。

是铃声触动了心灵,还是心灵潜存着铃声,是铃声教化人心,还是人心外化为铃声,关于铃声与佛理的辩证,犹如美的本质源于主观还是客观物象一样,是一个值得细细回味的话题。佛教有一段关于风铃的对话。二智者坐于殿前闻听风铃声,一问:“铃鸣耶,风明耶?”一答:“非风非铃,我心鸣耳。”自觉与被觉,只要铃声与心灵合而为一,精神便进入了澄明的境地。

从铃声的空灵与纯净去体察己心与人心,感动才会产生,感动是理撞击人心的表象,是心灵世界最美最柔的那一块地方萌动或扩大的契机。世之熙熙攘攘,为利而来而往,即使崇高让步于卑俗,宁静侧身于浮躁,但人的灵魂深处的某个角落一定潜存着一块温润、向善的净地。空灵之音抚过心头,这块净地多多少少会被唤醒,那虚空之音,犹如一段醒世的偈语。

也许是因了普遍的劳动,风铃作为寄托,走上了居家人的窗棂。风铃是怀远者的伴侣,有月的夜晚,泻满清辉的窗棂,嵌进鸣飞的鸿雁,倚窗人内心铺满的温情随铃声轻漾。清脆的铃声如远方人的暖语软言,在月光的线谱里轻轻弹跳而过,成就为一支心灵的夜曲,让鸿雁捎去寄给远方凝望月亮的人。窗棂上的风铃比枝头啼叫惊梦不得到辽西的黄鹂,温情得多了。怀远的青年把风铃轻挂上窗棂,而中年人常常把风铃挂在心里。风铃其实更契合中年人的心境,经历了挫折与艰辛,惯见了喧嚣与浮躁,在如水如诗如污如秽的交集里彷徨,渴望宁静与平和,喜欢独处时寂然的冥想。风铃的介入,给疲苦者以慰藉,给得志者以平和,风铃的空灵牵着他们走回精神的家园,走回精神纯净的童年。阅历使他们能从风铃声中体悟到如风般绵绵流动的生命,在流动的波里,对生命的反观,让中年人变得成熟、坚毅、平静。与中年人的深沉比较,老年人其实就是一口风铃,欲望已经风干,精神的容器里剔清了浮躁与怨愤,平静的步履,平和的言语,安详的神态,宽容的胸怀,知止而止,随心而不逾矩。暮年的简洁与虚空,和风铃的“理”是相通的。

风铃和孩童,是最纯粹的一对,天籁般的铃声吸引了孩童明亮的双眸,够向风铃的小手,如春天萌芽的小草样可爱,在风铃声里长大的孩子,会多些平静。

莫道故人心易变

文/い崎寻う

莫道故人心易变

文/崎寻

QQ:417173025

下午收到老哥的信息,说:“兄弟常有,而知音不常有”。我看着信息呆了几秒钟,却没有回复,因为我不知道该怎么说。只是本能地想到一句话——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我们总会在某个时刻回忆初衷,回忆起最初的美好,有时候甚至希望彼此可以回到初见时的状态。但人总是会变的,或好或坏,或高或低,改变的轨迹谁也无法预知,好与坏的标准也无法去评判。至于彼此间的关系,忽近忽远,亦或是分分合合,更是说不清的,所以更加无法去衡量。情感情这种事情是无法去衡量是否改变的,也许只是改变了一种交往方式,却不见得改变了彼此的初衷。就像我和高中朋友,以前上厕所都要同行,如今却已然三四年未见,甚至几乎断了联系,可我仍会在很多时候第一时间想到他们,那么谁又能说我们的感情和关系已经淡了、没了?

关于朋友,每个人心里的定义不同,衡量的标准也不同,然而每个人心里都放着一把尺子。随着我们年龄的增长,这把尺子的标准在发生改变,人与人的关系也在发生着改变。但是大家还是习惯有朋友,不喜欢独来独往,尤其是现在的人喜欢成天把人脉挂在嘴边,张口闭口就是“我某某朋友”,仿佛没有朋友就是一件很丢脸的事情,可实际上遇到大事一起扛着上的却不见得有几个。不过人始终是有感情的,朋友中也有一少部分是放在心上的,不过很少称呼他们朋友,而是叫这些人“兄弟”。但是男人天性不细腻,所以兄弟往往只是兄弟,而不是知己。就像老哥说的,兄弟常有而知音不常有,事实上兄弟之中也的确少有是知己的。

但我们却不能因为自己认为重要的人,达不到自己心里所期望的标准就对此报以失望,毕竟情感这种东西永远不能平等,且不论是亲情、爱情还是友情皆是如此,总有个人付出的多一些,有个人得到的多一些。而且再好的朋友也不可能在你任何失落的时候与你分担苦楚,亦不可能随时随地与你共享快乐,能够分担是福分,能够共享是机缘,倘若把这些顺其自然的东西压在朋友的关系上,那么这份关系所承载的显然不是情感而是压力。

或许有时候我们总会感觉,现在的朋友和以前不一样了,变得不再关心,甚至显得有些冷淡。在初遇时彼此相互照顾和关心似乎总是那么适合时宜而且恰到好处,现在却再也找不回当初的那种感觉,仿佛一切都已经物是人非。可其实谁都没有变,只是时间磨平了很多激情。要知道,大家每天都过着平凡的日子,悲伤与快乐也无非是因为那么几类事情,时间久了,分担与共享的内容也自然少了可圈可点的地方,翻来覆去的安慰亦或是赞赏也渐渐少了新鲜的词汇,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很多时候彼此的情绪也变得不能相互回应,甚至渐渐有了生疏的感觉。但是也要知道,尽管零零碎碎的琐事将一切磨平,但最后剩下的却是彼此互相依赖的习惯,这是任何人都无法取代的,这就是感情的积累,也是挚交的沉淀。

正如纳兰容若的那首词,“等闲易却故人心,却道古人心易变”。世事变迁固然可以改变故人的心意,但其实往往是我们先以为故人早已见异思迁。说到底,终究是我们自己在心里对朋友的关系设置了条件,觉得朋友就该相濡以沫,就该相知相依,却似乎忘记了那一场相遇原本来之不易。当然,既然来之不易,自然该相互坚守,如若某天其中一方感觉到了不安或失落,那么另一方也该反省下自己是不是真的忽略了这份来之不易的缘分。

“君子之交淡如水”,琐碎的生活不是友情的全部,毕竟“生死与共”也仅是出现在生死之时;“天下知交老更亲”,友情的可贵贵在于信任与坚守,所以更不要轻易说“等闲易却”……

最辽阔的人心

文/马德

1

春天。我看见,阳光站在对面建筑的屋瓦上。

我不动,它亦不动。我一嗓子喊过去,它好像挨了一石头,突然蹲伏下来。哗啦啦,流泻成一屋顶的波浪,灰色的,沿着屋瓦,一根曲线,一根曲线地流动。我换一个姿势看它,浪就换一个方向涌过来。

一个上午,我就盯着这一片阳光看。阳光或站着端详默坐在窗口的我,或干脆一个浪接一个浪,跟我玩浪打浪。

我在发呆。它,陪着我发呆。

抽眼回来,像拉回溃散在尘世的千军万马。我拿出手机,写一个短信发给自己,只一句话:有时候,有些寂寥,就是与自己的内心的一场盛大的对话。

2

邻家有猫,叫花儿。有小儿,唤作宝儿。

宝儿家的花儿睡在沙发上,睡相深沉。只是,花儿的一条前腿弯成月牙形,盖在脸上,像是要挡住风,像是要捂住暖。

宝儿扯下沙发罩,盖一块在花儿身上。又扯下一块,盖在花儿脸上。再扯下一块,宝儿左瞅瞅,右看看,不知该盖在哪儿。

宝儿满嘴里,全是话:花儿好好睡,别怕冷,宝儿为你盖。

花儿被扰醒,弓身跳下地。慵懒地站在地板中央的花儿,肚子格外大,花儿的小花儿,该生了吧。

3

那一天,风很大。

菜市场里,一个摊主,正在数钱。他的两根手指紧紧捏着那沓钱,仿佛风随时要从他手里抢走了似的。他面前,绿的黄瓜,紫的茄子,红的西红柿,也个个神经紧张,为他盯着贼头鼠脑的风。

都是些碎钱,但他数得极认真。一个四十多岁的男人,他一张张数过的,是所有的艰辛、喜悦和希望。我想说的是,与那些数着银行卡上数字的有钱人相比,只有这些一分一毛数小钱的人,才会数出钱带给一个人的,最原始最本质的快乐吧。

冬日读书暖人心

文/艾里香

寒冷的冬天,很少出门,守在家中,书便成了最好的陪伴。因为读书,浮躁的心很容易静下来;因为读书,寒冷的冬天便多了一份温馨。书香暖冬,能让思想在梦幻中尽情舒展,能让平淡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

冬日读书,头脑清静,利于冷静思考,适合读一些具有人文内涵的书。寒夜斜倚床头,尽心地品味周作人的清淡平和,鲁迅的讽刺简练,梁实秋的细腻亲切,张爱玲的典雅飘逸,贾平凹的随意与匠心,余秋雨的博世与天然,还可以感受海明威的冷峻,伏尔泰的咏叹……由文字带来的煦暖气息穿透力很强,足以抵挡鼻息之间空气的寒凉。读这些书,犹如喝一口浓浓的热咖啡,很苦,却温暖了心田。

冬日读书,是一种美丽的意境,更是一种难得的心情。冬天,人的气色更旺,正是抓紧读书的好时候。读卡耐基,能遇事心胸豁达,做内心强大的自己;读《正能量》,能排除负面情绪,心灵更加平静。作家叶灵凤在《书斋趣味》中说:“在这冬季的深夜,放下了窗帘,封了炉火,在沉静的灯光下,靠在椅子上翻着白天买来的新书的心情,我是在寂寞的人生旅途上为自己搜寻着新的伴侣。”“冬读”的心情是愉快的,让人的脑筋更加灵光,从而获得启悟,产生新的灵感。

冬日读书,让单调的季节变得有滋有味。坐在温暖的屋子里,沉醉在书中描绘的世界里。从古读今,从国内读到国外,在这门功课里自得其乐。作家钱歌川在《冬天的情调》中说,大雪天到外面去看过一回雪景,回家来扫清身上的积雪,吃过晚饭,关起门从容地来读禁书,这是金圣叹所赞美的人生一乐。读痛快书,养浩然气,有书相伴,有滋有味。储蓄冬日,阅读心灵,会让人更加自信。面对冬日的寒冷,读书让文字温暖人心。

古人常说:“雪夜闭门读禁书。”读书的时候,常有雪花飘落,让人觉得妙不可言。那些梨花般的雪花,在窗外制造着春天的假象,而手中的一本书,却让我体验了,这世上没有什么事比阅读更舒恬、更真实、更惬意……倘若,再有一两片雪花,从窗缝里挤进来,刚想逮它,却化掉了,如蝴蝶的隐身。把书本轻轻合上,双目微闭,一丝倦意袭来,再看两页吧,待我未把那两页看完,书却“啪嗒”掉在了地上,不管它了,身子一歪,呼呼睡去,多美的滋味!

冬日读书暖人心。冬日闲暇之余,常沏一壶淡茶,手拿着一本百读不厌、每次重读总有新收获的好书,就这样,开始一段美妙的旅行。冬日有书香为伴,会让我的心里充满阳光,和煦而温暖,惬意而幸福。有书读的冬天,真好!

最是白菜暖人心

文/杨丽丽

大白菜,是北方普遍种植的一种蔬菜,叶白如脂,叶绿如玉,素有“冬日白菜美如笋”的称赞。一直喜欢大白菜,不仅因为她食用起来味觉甘甜,还因为她朴实的贴近生活,温暖人心。

大白菜耐储存,是中国的老百姓冬储菜里必不可少的菜品。一户人家往往需要储存数百斤白菜才能应付冬天里菜品的萧条。我的老家就是北方最寻常的农家,砖瓦红墙,篱笆小院,记忆里整个童年的冬天,大白菜都是餐桌上不可或缺的菜品。

北方的冬天,寒冷,萧瑟,少有新鲜的蔬菜,即使商店里有卖的,也因为价格的昂贵而使大多数人家望而却步。但是大白菜就不一样了,因为亲民的价格而受到大多数人家的青睐。记忆里的冬天一日三餐都离不开白菜,还好母亲有一双巧手,可以变着花样给我们改善大白菜带来的朴实味道。白菜炖粉条,醋溜白菜,白菜丸子汤,白菜鸡蛋饺子……这些最日常的菜品,经过母亲巧手的调配却做出了不一样的味道。而大白菜那些清香味也慢慢深入了我们内心。

母亲常说: “百菜不如白菜,白菜是农家的看家菜,入了冬,储下一窖白菜,心里就踏实了很多。”母亲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每年的秋末冬初,母亲总会在自家的小院里储下大量的大白菜。大白菜都是自家种的,一个个经了秋霜,都瓷瓷实实的,白胖白胖的惹人喜爱,排在院子里,晒着太阳,那股大白菜朴实的清香就钻进人的肺腑,让人闻着踏实放心。

白菜含有蛋白质、脂肪、多种维生素和钙、磷等矿物质以及大量粗纤维,除了炖、炒、熘、拌以及做馅、配菜。母亲还会腌制酸菜,在北方用白菜腌制酸菜是每个家庭主妇的拿手戏,母亲腌制酸菜的方法总是与众不同,不用一滴水只用细盐。新收获的大白菜在院子里晾晒几天,母亲就开始腌制大白菜,选那些白白胖胖瓷瓷实实的大白菜用菜刀细细地切成细条,一层白菜撒一层细盐,紧紧压紧码进一个坛子里,一层一层压下去,压满了就用一层薄膜封好坛子口,再压上一块洗干净的石头,把坛子挪进通风阴凉的角落里,接下来就是慢慢地等它发酵变酸。一整个冬天酸白菜特有的气味就飘散在小院里,那种酸味儿没有陈醋的浓烈,却比陈醋多了一些日常,闻起来更加地贴近生活。

母亲最喜欢做白菜汤,不管是白菜豆腐汤,还是白菜虾米汤,还是酸菜粉条汤,母亲喜欢那种热腾腾的感觉,她觉得熬汤的岁月里那些水汽蒸腾的日子才是真正的人间烟火。一大家子人在冬日的寒冷里,围着火炉上热气腾腾的白菜汤,你吃白菜,我吃豆腐,香气袅袅,热热闹闹,那是何等的幸福圆满又是何等的日常朴实。

其实,最日常的日子都是平淡的,就像大白菜的味道,家常,普通却是温暖的有温度的。

秋日浅阳

文/七仔

十月天,秋渐浓,一袭清风入窗前。

风无言,轻过燃,满地黄花醉秋缘。

浅阳照,抚心弦,半曲行歌自怡然。

秋,不期而遇;风,轻拂衣角;叶,悄然而落;心,不留尘埃。秋日浅阳,轻抖多姿之身,惊艳了时光,温柔了岁月,亦沐浴了心灵。

莫叹落叶无情,享受生活,秋日浅阳,你我有之。

周末良午,秋高气爽,心情怡然,与友轻装简行,至披草而坐,坐则浅阳普照。观云卷云舒,飘洒自然;笑嘻戏儿郎,天真无邪。纵身长空之下,不叹秋季黄花落地满殇,不想考试无常难尽人意。浅阳之下,我心幽然,阡陌之间,不迷繁华,留我大地九州,共享易逝年华。俯仰之间,尽撒佳情。飘荡万里,惹那梧桐轻抖,瞬间满地铅华。恋于此景,心无浮华。

谁说百花凋零心黯然,谁叹秋尽人老朱颜衰。秋日浅阳,待她柳条轻荡,荡黄了落叶,亦荡熟了果实;秋日浅阳,任她柔光普照,洒满了大地,更洒暖了人心。秋日浅阳,悲者叹其无奈凋零,黄了落叶,也黄了人心;欢者享其美景姿态,暖了人心,也暖了铅华。

十月天,落满园,拾起一片思伊颜。

风无言,载满圆,荡过九州寄情缘。

浅阳照,拂心尘,沐浴年华心惬然。

秋日浅阳,不叹物物陨尽年华,只愿叶叶倾醉人心。

初雪暖人心

文/张书省

丙申初冬,恰是小雪节令,漫天飞雪,一派银装素裹。

谚云,小雪雪花飘,来年收成好。雪花其实从前一天晚上就零零洒洒地飘了下来,早上一扯开窗帘,哇!楼下平房顶上已是一层银雪。风也来了,不大。风伴着雪,雪随着风,就这么满世界飞舞着下了一整天。我傍晚去接刚上小学的小孙女,走在马路边的人行道上,突然觉得脚下一滑,我一惊,赶快立稳,一看脚下,我是踩在了为盲人特地铺设的黄色瓷砖上。瓷砖光滑,平日里只是有点感觉,这一下雪,下边一冻,上边再洒上雪花,人踩上自然就滑,就不小心要摔跤了。接了小孙女,我提醒她千万别走在黄色的盲道上,她一试,果然哧溜一歪,她再也不靠近这盲道了。

不仅是这瓷砖的盲道,稍有点坡度的小坡斜坡,都得千万小心。小学门前有条路要走过街天桥,桥上滑,半截还是铁板的,更滑。我和孩子小心翼翼。

天黑了,我陪着小孙女在暖和的屋子里做作业,我哪里想到,就在距我接孩子不到一公里远的边家村西工大附中门侧的人行天桥上,正演出着令人激动的“雪夜天桥铺红毯”的一幕:雪中,一男一女两位中年人正在给天桥台阶上铺红绒毯,男人在铺,女人在帮忙把绒毯从上往下展开,一个小男孩在台阶上跑上跑下玩着,他叫着妈爸,显然是两人的孩子。一侧的台阶铺好了,男人将红绒毯用剪刀裁开,女人把剩余下来的卷成一卷,男人又扛着卷好的红绒毯上了台阶,到另一侧台阶上去铺。女人跟在男人后面,看到有些地方没铺平整,就蹲下来压实整好。忙活着的两个人,都是中等身材,穿着厚厚的棉衣,从相貌行动看上去都是普普通通的人……

夜幕下的天桥,刚才还是湿滑泥泞的黑灰色的桥阶,很快变成了一溜鲜艳的红色,在路灯下格外灿烂,格外耀眼!

这天桥边的中学,可有着数千名莘莘学子啊!他们是祖国的花朵,是民族的明天……

这天桥的行人,可是成千上万的学生家长和市民啊,他们踩在这安全的红绒毯上,是怎样的联想、怎样的心情呢!

我是在隔一天11月24日报纸上读到这激动人心的一幕。报上还配了一张夜灯下铺红毯的照片,红色主体暖色调的照片让人瞩目良久……一幅照片一次善举,雪天暖暖人心热!

就在我要写这篇文章时,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播出了浙江衢州一辆警车为夜行老人用车灯照路的画面,一位老人骑着三轮车载着老伴正在黑暗的马路上夜行,被后边的警车看到了,警车打开车灯慢慢在后面为老人照路,后来又下车为老人蹬车……

又一个画面是一位戴着大檐帽警察的背影,大檐帽的后沿已冻上了冰挂,看得见冻得通红的耳朵,肩膀上则是厚厚的白雪。真看得人心疼又感动。这是河南商丘一位交警队长,第二天记者采访他,他说,疏导交通忙得顾不上掸去身上和帽子上的雪,脚也木了,腿也麻了,但看着雪夜一切顺畅没有事故,心里是暖洋洋的……

这是丙申岁末的初雪,这是大雪漫天的孟冬,在西安、在浙江、在河南,这一幕幕转瞬即逝的镜头,却永驻在人们心头,久久的心生荡漾,难以忘怀!

丙申孟冬初雪,暖暖人心热……

蹉跎了岁月,苍老了人心

文/血墨残香

我一直都觉得,每个人都在现实的自己之外还有另外一个自我,那个自我可能和其他人看见的那个或一本正经道貌岸然或下流猥琐邋里邋遢的物体完全不同。就好似一个政客在白天可以一脸严肃大呼反腐而夜里却在霓虹之下露出最可耻的淫笑。那个背后的终极自我完全被隐藏在厚厚的伪装之下,生怕别人看见。

我必须承认,我的那个自我又不安分了。大概每个人如果尽情的放纵自我的最后结果都是会把自己变成疯子吧,我也和很多人一样刻意隐藏和伪装自己,直到看不清自己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了。如果扒去一层层的衣服,最后裸露的不仅仅是这瘦削的身体,亦会是最原始的人心。

然而,这世界上最难揣测的便是人心,更多的时候大部分人甚至是看不到自己的内心的,这个纷繁的物质世界只需稍一使力便会蒙蔽那脆弱的精神世界,让自我迷离其中。所以,世界上最容易改变的,也是人心。我不知道世界上是否真的有那种意志如磐石般坚硬的人,正如冯小刚导演的《甲方乙方》中那个想守口如瓶者面临酷刑前没有一丝防线的脆弱,英雄并非谁人都可以当的。我个人而言,也是个语言的巨人,行动的侏儒,曾经的豪情万丈依旧记得,再提起自己都会暗自哂笑自己的幼稚。而面对感情的困顿仍嘴硬着号称愿意克服一切,可我无法想象当我真的面对诱惑面对酷刑的时候是会立刻投降还是虚伪之后再投降。

我内心不安分的情绪一直在作祟,一直呼之欲出,那层神经质组成的薄薄的窗户纸不知何时便会被他捅破。我想将自己埋在书海中来掩藏这些躁动,可是当我冷到要用被子将自己包裹起来才能稍感温暖的时候,我没有一丝丝的温度去在书海遨游,那些不安分和躁动最终战胜了我脆弱的意志,原本要告诉一切人我很好,可是对着电话还是抱怨起来,哭出泪来。在冰冷的天气面前我的意志脆弱到如此,还待如何?

如果我的自我是个疯子,那么他的另一个极端应该是个很安静的哲学家吧。我一直觉得任何事物都像个圆柱体一样,当一面走向极端便会到达另一面,起点亦是终点。本质上说哲学家和疯子是没有区别的,只是表现在别人面前的形象有天壤之别。我想要的那个伪装便是个哲学家,可我停留在了由疯子通向哲学家的路上,被冷冻在这里踟蹰不前。

今年我已经二十五岁,往大了看还年轻的很,正在风华正茂之时。假使我能活到七十五岁,那么我的人生已经过去了三分之一,如此一来,我已经不再敢如从前那般挥霍时光。蹉跎了的岁月我并不要求什么人对其负责,而那已经苍老的人心,在通往下一个二十五岁的路上,我又如何耽搁得起?人生的每个阶段都有要做的事情,而我现在,似乎更多的是在补过去的课,同时也在拖欠现在该做的功课。

我不想再创造一个关于时间的比喻,杀猪刀也好,橡皮也罢,当他最终吞噬掉我们的人生,以一种胜利者的姿态笑着看我们躺在病床上告别这个世界的时候,我们是依依不舍的留恋,还是恐惧不安的无奈,亦或是微笑着阖然而去,我想这都取决于我们在有权利选择的时候顺从了怎样的自我,疯子和哲学家都是不怕死的,可是更多的人们恰好都在通向这两极的路上。所以,对于死亡,大多数人都难以视其如归。

很长时间来,我试图将自己引入思想史的世界,来伪装那个“疯子”。可是以我这几年的修炼明显还是不够格的,而且稍走错路便极容易走火入魔。冯从吾老夫子教育他的弟子“以心性为本体,以学问为工夫”,对于这句话,我似懂非懂。因此我想再次回归到那方还算纯净的世界去,可是那蹉跎了的岁月却不愿再给我这样的机会,所以我只能眼睁睁的看着自己的人心一点点苍老。

浓酒不能久醉人心,薄情却可情牵一世

文/茶叶

醉过方知酒浓,爱过才知情重,以为自己深深的爱着,为了一段遥不可及的爱情,使得自己冥冥大醉,待酒醒后却发现酒依然是酒,情已然变淡!能用一场酒消缺的爱情,也许算不上爱情~至少是不坚韧的爱情,也许随着时间的推移,她会退出你的心扉

在你的生活旅程里也许有一个这样的人:你时常会想起她/他,天冷了,你会在想她/他冷不冷,却不会亲自打电话去询问,你清闲下来的时候,会想此时的她在做什么,随之一笑,不再继续,当看着身边的人喜怒哀乐,她也会时常的出现自己的脑海,某时当电话接通的时候,始终聊着一些没营养的话,可能最多的就是"最近怎么样""可好"最简单的语句,更深的却不敢表达,她也许会永远的在你心里,却不会挂在嘴边

然而还有伤害过你的人,却在自己的心中占有一定的位置,因为辜负了你欺骗了你,因为得不到,因为没等到一个完美的结局,因为所以因为的一些因素,她成了薄情之人,并不只是单单的伤害,让你铭记于心,也非虚假的承诺,使你痛彻心扉,只是心中的遗憾在作怪,值此借酒以麻痹,来消磨心中的遗憾,反复呕吐之后,没能让自己看的更开,反而失落感居上心头,对此憎恨随之加重,酒愈浓,恨愈深,酒有醒时,恨无消期!当遇之薄情之人,仍依酒销魂,依然不值!

爱的传递暖人心

文/陈华英

恭谦礼让是中华民族的美德。现在的公交车上专门设了爱心专座,提醒人们对需要帮助的人让座。多年来,每次坐公交车,“给需要帮助的人让座”的意识一直伴随着我,看到站立不稳的老人、残疾人,看到大着肚子行动不便的孕妇,看到抱着孩子的妇女,我会条件反射般从座位上站起来,招呼一声“过来坐吧”。

在公交车上,谁都想舒服地坐着,有时候我在让座时,也会感到纠结。比如,自己走了远路已经很累了,在公交车上又一直站着,好不容易才等到个座位;有时自己也提着重物,累得精疲力尽;有时车里拥挤不堪,空气混浊,让人难受……这些时候,总感觉自己缺乏站起来的力量,甚至不愿意看到有困难的人上车,或者希望他们上车后别走到自己身边来。

然而,每当看到这些有困难的人艰难地站着时,我会心生内疚:我的辛苦比起他们来算得了什么?还是站起来让座吧!看到需要帮助的人安稳地坐下,听着他们一再道谢时,我感觉没那么累了,觉得自己是个有能力帮助他人的人,心里因此充满了成就感。

当我为他人让座时,没想到自己有一天也会享受到同样的关心与照顾。

国家全面放开二胎后,我再次怀孕了。一天下班高峰期,我好不容易挤上了一辆拥挤的公交车。正当我在摇晃的车厢里想找一个扶手努力站稳时,旁边传来了一个亲切的声音:“你坐这来吧。”我循声望去,是一位40岁左右的女士,她提着两个包,正站起身来,边往旁边让,边向我示意。我表示了谢意,说自己站得稳,她提着东西也辛苦,不必让座。这位女士却非常坚持:“我没事,你是孕妈,坐下安全些,坐吧,坐吧。”我充满感激地坐上了这个爱心座位,心里觉得特别温暖。在之后的出行中,我一次又一次接受了他人的帮助,心怀感恩地坐上了爱心座。

谁没个困难的时候?但只要我们每个人都能善举随行,传递爱心,那么,当我们自己遇上困难时,何愁没人向我们伸出援助之手?

及时雨

文/山静入柏

宋江身上的缺点不少,最大的问题就是接受招安,把造反引向歧途。但宋江却有一个美名,叫“及时雨”,这也许就是宋江永远能够“吃”定众兄弟的杀手锏。

何谓及时雨,发言权不够,但我却见过久旱甘霖。当硕大的雨点砸在皴裂的田地的时候,你会看到土地饥渴地张大的嘴,冒出的烟,而在干旱的道路上,每一滴雨如同啄在锅里的油,竟然发出“吃啦”的欢快的声音。相比起那种不知节候,不看需要,下起来便唠唠叨叨没完没了的连阴雨,及时雨明显要讨人喜欢多了。

刘墉讲过穿过隧道的感受。为什么觉得隧道那一头异常刺眼和明亮呢?因为你处于黑暗之中太久。一个人在困难的时候接受的帮助将会使得他终生难忘。记得在工程兵的时候,我一直在机关宣传股做专职报道员,是战士们心中的“笔杆子”。那时候提干必须要有基层锻炼经历,团政治处就把我下到了六连担任十班的班长。每天的任务就是攀上高高的脚手架盖房子,日晒雨淋不说,最怕的是在摇晃的脚手架上施工,心惴惴焉。我一介文弱,绣花枕头一个,班人怎服?正是一年将尽最难熬的时候,我的老上级、政治处的朱主任来连里视察,而且在讲课中特意举例说:人各有长,我们并不要求你们的十班长与你们一样抬那么粗的木头,挑那么重的担子。听得我周身一阵暖流,鼻子好一阵发酸。我本以为我足够坚强的,但这及时的关怀,还是击碎了我一年来深井一般的寂静。难怪叶挺曾对叶剑英说过:“生我者父母,知我者周公也。”“知我者”三个字是很难当的,那是挚友之间无时无刻的挂虑,一开口即能把话说到心坎上,发出回声,肝胆相照也。

我一直认为,只有部队的政工干部,才真正把思想工作当成了一门专业和艺术。他们每天几乎都在研究战士在想什么,然后雪中送炭,所以让人很难忘怀,很受激励。倘使不研究人心,饿时不送,饱时一个劲地送,那就不会有那样的神效了。

研究人心的需求几乎是一门诡秘的学问,而且绝难复制。比如有段时间,大家都把日本企业给员工送生日蛋糕的做法照搬过来。开始的时候还让人眼泪汪汪,但到后来却成了一种惯例。有的单位甚至年初就把100块蛋糕票发到了每个人手上,就丝毫激不起人心的涟漪了。没人会纯真得像个孩子,心中没有一丝机巧。所以很多时候,人都害怕陷于戏中,不敢轻信。“相信”,如同秘密的飞鸟,天真而且容易受惊。一旦关心成了一种做假,非但感化不了人心,反倒让人恶心。感动源于大仁大义,源于真诚透明,而绝不可能是一种交换。

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能打开那把锁的才是人心真正的恩主。不过对于市场来说,人心的研究反倒要研究共性。兵马俑在伦敦展出,你如果强调中国人的个性,那里的人就不会感兴趣。所以最后展出的广告是:“这是一个世界上最成功的男人的展览”,一下就吸引了50万张门票。

冷漠的现实,温暖的人心

文/粉色de火焰

说实在我并不是那么热爱学习的孩子,但却是一个不怎么愿意在空闲的时候碰课本的我,捧起了语文课本翻开了《善良》那一课。我记得当时年轻的黄思思老师为我们讲述着她对于“善”的理解,十分激昂,我很能感受到老师那颗火热的心。她说,她总是坚信善必能胜恶,善良的人总有人支持着,邪恶的人总是四面楚歌。听了老师的讲述,仿佛心中的音叉被敲响了,那共鸣的声音充满胸膛,似乎是一种坚韧不拔的意志,或是一种犹如晨曦之光般的温暖。邪不胜正,这是我们从小在动画片,在平常嬉戏中很早就懂得的道理。我们不做邪恶的人,我们要做善良的人。

或许王蒙先生用他的笔拯温暖了一部分人的寒冷,但终究是杯水车薪,这个社会还是不能改变它冷漠的表情。一次家庭聚餐,姑姑因为道路堵塞而不能准时出席。大家谈到塞车的原因,除了广州这短时间来频繁而毫无计划性地道路修缮外,更在餐桌上引起大家激烈讨论的便是主要原因的跳楼事件。因为有人要跳楼(详细原因还不知道),救援队伍封锁了当下车道,导致车辆排成了长龙。家人的态度几乎都是抱怨,说什么害人害己,扰乱秩序,更严重的似乎盼望着那个人早一点跳下去,好让交通缓解过来。这些让我听得“惊心动魄”的话中,母亲的话让我感到一丝欣慰,她说,现在这么多人寻短见让人说得都麻木了。

确实是这样,越来越多的人受到贫穷带来的肉体折磨远远要比精神痛苦要小的多。人类是一种纤细的精神体与坚强的肉体组成的生物,也许从物理上受到更多的痛楚都不怕,但要是从精神出发,也许只是一点点碰撞,都可能让一个人一蹶不振,再要被孤立起来,那就是一种人格的消失。当今社会,这样的“消失”实在太多了。各种大大小小的自杀事件,更有引起整个中国社会关心的富士康的连环跳楼自杀。谁也不会明白当事人的感受,那种恨不得死去也不愿意留在这个社会上的心情,那种背负着巨大精神压力无法超脱的困境,封闭在一个黑暗的空间里独自一人被迫听着恶魔无理的恐怖的怒吼,没有谁来帮助他,更不可能在那黑暗中看到一丝希望的光。若每一个人类都被这黑暗禁锢住了,谁也不愿给予他人温暖,最后谁也做不到了,每一个人都被封闭起来,那这个所谓的“社会”早就名存实亡了。

善,不是毫无用处的。我们始终有一颗善良的心,终究会博得他人的支持与青睐,那是大智慧。而仅仅为了自己,牺牲他人无所谓,那是狭隘的思想。最终的结果还是失败。那些所谓的“现实主义者”,将道德之类的一切抛开,只有能达成目的才是最重要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只有利用和被利用的关系,他们完全不相信什么友情、亲情、爱情,那都是人类互相利用的产物。也许,以他们这样的忠旨能让自己攀登到人类物质文明的顶峰,可最终,他们是孤独的。一个人站在物质的金字塔的顶端,除了他就是他的东西,剩下的日子却不知道如何度过好了。人类不可能真正孤独地生活下去,善良的人永远不会孤独,因为他们总有一颗牵挂着他人的心。丑恶的人断绝了他人与自己心灵的羁绊,最后却在那孤寂的黑暗中默默死去。多么可笑,多么可悲。

尽管现实是无情的,人心却可以温暖这个冷冷的世界。如果人人都能燃烧着这份善的火焰,再寒冷的冰都能被消融,再黑暗也能被照亮。我没有可以改变每一个人的伟大,更不可能改变这个还是冷冷的世界,但我能做到的是坚持着我自己心中的一份善,愿我的星星火焰,能给这个社会一丝温暖。

楼旧人心暖

文/刘兵

去年,女儿考上了那所重点中学,我们打算在学校周边物色一套二手房。

那一阵,中介带我们看了几处老城区的房源,觉得不甚满意。除“学区房”价格居高外,就是环境不敢恭维,房子外观陈旧,电线乱拉,垃圾桶散发出阵阵异味,甚至有老鼠出没。

心情沮丧之时,中介推荐的中心医院边的“长虹小区”使我眼前一亮:虽说房子很有些年头了,但楼梯走道等处干净整洁。宿舍楼的外墙似乎刚刚被粉刷过,几乎看不到牛皮癣。

房主对我们主动介绍,若不是他们移居到国外差现款,价钱不会这么优惠。他们根本舍不得走。因为此地有众多热心公益的老头老太,多次被评为文明小区。只有实际住进来了,你才有这样切身的体验。

原房主的话不虚。安顿好后,对门的潘大爷主动来认新邻居。他自我介绍,已经当了十几年的“栋长”,婆婆则是夜巡队的一员。潘大爷还详细地介绍了居住守则,譬如,自家的垃圾要分类,投放进指定的垃圾桶内,便于卫生人员进行废弃资源的有效回收。如遇像卫生间堵塞、电线老化短路、晾晒衣物要搭架子等杂事,可以随时找一个叫阿威的义工。虽然跟潘大爷初次相逢,我顿时感到他是亲切可敬的老一辈,心里涌起阵阵暖流。

住的时间长了,我这才知道这几幢旧楼里原来是藏龙卧虎之地,其中不少老人是退休的老干部,还有名医院的老中医、名校的老师。他们的子女在开发区或高档社区买房后,因为这里的就医、交通、购物和逛公园等一应俱全,对“老宅”有感情,不舍得跟着儿女走。

如那位李老师免费为邻居的小孩当“家教”,还有一位被称为“我们的医生”——— 罗老中医对身体有恙的邻居做初诊,然后视情况找其徒弟或学生住院进行后期治疗。

环境如此整洁,是众老人管理和督查的结果。听人说,这儿从来没有发生过一次盗窃事件,因为有一群以老年朋友为主打的巡逻队,分白天和夜晚两个班。最近,响应市里治理高空抛物乱象的号召,巡逻队员蹲守,抓了一次现行,在报纸上曝光。从此,这类现象基本上绝迹。

有天下班,见潘大爷在门栋大门上敲敲打打,我好奇地问他在干嘛?潘大爷笑道:你们年轻人出门时随手一拉,大门“砰”地一声巨响,不仅会把后面的人吓出心脏病来,还会增加大门的损耗。现在在门框上套个橡皮圈,这样关门时就会“悄无声息”。

至此,我这才深深地体悟到,这些可爱又让人可敬的老人从点滴的小事中在提升正能量,身在这处处充满爱意的海洋里,就是生活中的一种“福缘”。楼房虽旧,但暖意融融。愿这些守望幸福和安详的老者健康长寿,和睦快乐,永葆“青春”的活力。

愿得一人心

文/沉封

愿得一知音,相伴到永远

天空,还是那个颜色,湖水依旧那样的深沉,可是这一颗心却不能如海般深沉,何时才能心如止水、古井无波呢?

月儿在美再圆,那也只是水中望月,永远的可望而不可及。只可远观而不可亵玩。旋律再美,也只是在指尖流逝的光阴。无法拥有巴罗克巴赫的娴熟,也不能和古典的莫扎特纯美,那美来自天成,世人无法媲美,更不能像贝多芬一样扼住生命的咽喉去拥有那种霸绝寰宇的命运交响曲,这种放荡不羁引领人们去走向浪漫主义,然而我们却无法再去拥有李斯特的疯狂与浪漫,我们是生活在浪漫的时代吗?

喜欢钢琴,因为它能奏出美妙醉人的音乐,那种钢琴曲的流畅,那种疯狂,那种瞬间迸发与即逝,令人回味无穷,陶醉其中,喜欢那种抒情的旋律,奏出你的心情,喜欢那种调子,与你共度悲伤,喜欢那种高亢,使你的心情一泻千里……不喜欢钢琴,是因为自己无法在那黑白交汇的琴键上弹奏出自己的一片心海,无法将自己的情感传与他人,无法建立起心灵之间的共鸣,然去沟通!

白天不懂夜的黑,你又怎么懂得爷伤悲?晚风随想,穿过每一条交汇的十字路口,走在每一个霓虹灯下,心中难免泛起一股悲凉的落寞感,这些将源于何处呢?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那树,依旧还在那,可是那人已走,茶也凉。看着那路边下疯狂的舞姿和那听着让人的血液都要沸腾的音乐,我浑身的细胞不但没有运动,然而内心却生出一股股酸楚的感觉,在这样火热的场景,真的能够催人泪下?真的很想知道这样的感觉来自何处,可以,我永远都搜寻不到,就像百度一样,只能搜到过去却搜不到未来一般……

遇上你,是缘分,这缘分,能一起去珍惜吗?

清晨,是美好的,破晓的太阳初升,若有你相伴,那该有多好呢?

蓝天白云,青山绿水,怎敌你那朱砂容颜百媚一笑;花开花落,雁去雁回,哪有你那风姿卓绝舞姿翩翩;微风和丽,秋雨缠绵,怎奈何有你依偎在我身边的温柔缠绵。

雨后的阳光洒满一地,金灿灿的一片,没有了夏日的炎热,没有了寒冬的刺骨。这阳光柔和的照射在我的身上我漫步在这风采依旧的校园,感受着周围的一切,假日里,一切都少了,但是这一切的一切只会减少,不会消失。晨读晚读的学生依然还有,午练晚练的仍然未减,只是数量的减少,质却未变。若有你相伴,携手漫步于这所谓的大学校园,是否依旧会天真浪漫呢?

就这样,漫无目的游玩于整所校园,终归虚无。

终点,依旧是那所谓艺术楼。艺术,一切物质升华的本质,音乐,万物都要聆听的天籁。可惜只有小杜鹃才能啼血,莫扎特才能完美。我们的声音早已不在纯真。

着一架钢琴,本应能够奏响每一位人的心声,可惜……一曲《眼泪》无法弹出心中的悲痛,一首《夜的钢琴曲》无法表述我对你的无限思念,一首《童年的回忆》也无法使人梦回童年,一首《海王星》也无法描述心中的愁肠……就连那贝多芬的《悲怆》也无法表达自己内心的那份阔海滔天。

在优美的旋律也无法表述那一段缠绵,再华丽的歌曲也不能秀出那般纯真的浪漫。

本以为莲能够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却谁知世道弄人碍…没有那种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美,只留下了浓妆素裹,浮夸容颜。

琴声飘扬回荡。曾几何时,我的脚步也驻留于那扇门前,那扇窗边,去聆听那潺潺流水般的琴声,去醉心于那段悲落豪壮雄浑厚重的琴声,更留恋于那段触动你心灵的那扇门,那扇窗,但却始终无法跨越这扇门,只能留恋、只能永远的聆听……在这所教室里,除了我,还有谁会欣赏这段琴声?好孤单的夜,好寂寞的钢琴放在这里,可惜它无法理解我,而我也永远不能读懂它……任凭你的手指起起落落,缠缠绵绵,只有时间流水般的从指尖飞逝,思念飘向远方……不知这悠扬的琴声,能否将我的思念送到你的身边?你能否感受到夜的苍白,我的孤单?

与你的相见,是缘分,还是命中注定。若是缘分希望你我能够珍惜,若是命中注定,我只感谢苍天有眼!

独倚栏杆,望尽南天,却不见,伊人来归。会看,携手共进桃花源,然你我,天涯相伴?纵然是横隔长空万里,却怎奈相思不尽愁绵绵?

人心

文/陈重

乌云四合,天幕低垂,苍茫荒凉的旷野里,同时出现了两列送葬的队伍。

在人们的视线里,这两支队伍形成了鲜明、强烈的反差:一支队伍人数众多,里面男女老少各色人等应有尽有,前后长达一公里;另一支队伍只有区区几十人,而且尽是清一色身穿戎装的武警军人。

人数多的那一支队伍声势浩大,极具排场:十六个精壮汉子抬着一具外面漆得精光铮亮的楠木大棺材,人人披麻戴孝,挽联、挽幛、花圈、招魂幡密密麻麻,铺天盖地,真哭的、假哭的、干嚎的、哀叫的……,还有一支数十人的唢呐队,频频奏出凄惨揪心的哀乐,种种声浪混合在一起,惊天动地,声震四野;人数少的那一支队伍只有排头的几个士兵捧着一个普普通通的骨灰盒,抬着一个用树枝扎成的花圈,人人神情哀痛,静默无声。

记者老李下乡采访路过此地,恰巧目睹了眼前的这一幕。职业敏感和好奇心驱使他跟在这两支送葬队伍的后面,亟欲探个究竟。

约莫走出五、六公里开外,墓地到了。墓地坐落在一片半山坡上,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中国古代风水学中的最佳地势,这里无不具备。

人数多的那支送葬队伍来到一个豪华大墓面前停下,人数少的那支则在一个规模很小、显得有点寒酸的墓冢前停下。

老李来到豪华大墓那儿,情不自禁地向一个老农模样的人打听道:“老乡,你们给谁送葬啊?”

老农回答道:“县长呗!”

老李递了一支烟给老农,感慨道:“有这么多人给他送葬,一定是个好官、清官啊!”

老农趁着老李给他点火的当儿,悄声说:“什么好官、清官,县上给我们每人发了10块钱,不来白不来。”

老李“噢”了一声,问道:“那这县长到底怎么样啊?”

老农又是摇头又是皱眉,然后贴近老李的耳根,用细小的声音说:“听说他是死在小姐的床上的。”

老李一愣,还想问点什么,老农朝他诡谲地挤了一下眼睛,赶紧躲开了。

老李抬眼一望,看见一个西装革履的中年汉子挺着油肚站在那儿,忙走过去和他打招呼:“老乡,您来参加县长的婚礼,您和县长熟吗?”

汉子爽快地回答:“熟啊,老爷子平时对我挺关照的。我们办厂子就是他批的地,是最优惠的价格。”

老李微微一笑:“那您得好好谢谢人家呀!”

汉子“哈哈”笑道:“那还用说吗,如果我们不孝敬他老人家,他凭什么照顾我们呀?你说是不是,兄弟?”

老李拍了拍他的肩膀,算是回答。

汉子向老李递上一支烟,问道:“伙计,你是干什么的?为何打听这个?”

老李坦白说道:“我是记者,今天这个事儿让我纳闷,所以想弄弄清楚。”

汉子点点头,“噢。老伙计啊,我明白了,你想弄清楚他到底是好人还是坏人?怎么说呢?今天来的这些人,好些人都得过他的好处。有的靠他升了官,有的仗他发了财……在这些人的眼睛里,他当然是好人。哎,您别皱眉头,至少我是这么认为。我送钱给他,他也替我办事了呀,这叫互利互惠,双赢共赢。不错,他又是个贪官,是个大大的坏人,可这同我有什么关系呀!咦,奇了怪了!你看见那个大姑娘了没有。那边那个武警战士就是为了救她而牺牲的。她怎么不去参加救命恩人的葬礼反而来参加这个贪官的葬礼呢?大记者,你赶快去采访她,肯定有新闻价值!”

老李心头一震,随着汉子的指点,他走到那个姑娘的面前。这姑娘大约十八九岁,穿着一身老土布衣服,可模样倒是挺清秀的。老李脸上露出亲切、和善的笑容,压低声音对她说:“小妹妹,我是省报的记者,我可以向你提一个问题吗?”

那姑娘胆怯地望了老李一眼,没有作声。

“小妹妹,你为什么不去那边而要来这边参加葬礼呢?”

姑娘低着头抚弄着衣角,还是不回答。

“小妹妹,你放心,我一定替你保密,不会告诉任何人。”

姑娘磨蹭了半天,终于鼓起勇气说道:“大叔,我妈得了绝症,要保住她的命,医生说只有换肾。我把家里值点钱的东西都卖光了,可差得好远。实在没有办法,我就去县里乞讨,给我妈筹钱。一天,我在垃圾桶里捡到一个大蛋糕,拿回家打开一看,里面藏着一对金娃娃。我把它拿去卖了,得了10万块钱。就这样,我妈得救了。后来才知道,这个大蛋糕是有人送给范县长的,他不就是我妈的救命恩人吗?所以,所以,我就先来这儿,等会儿再到那边去……”

老李迈着沉重的脚步离开豪华墓地,来到武警战士的墓前,深深地,深深地弯下腰去,鞠了三个躬。

等到老李转过身来,不由惊呆了,给县长送葬的群众已经全部集中到这儿,大家一齐向武警战士的坟墓鞠躬,人人脸上露出深沉的悲痛。

老李的热泪夺眶而出。

女人心

优雅就像花朵的长相与香味的关系一样:一朵花可能花瓣妖娆,姹紫嫣红,却不一定暗香浮动,疏影横斜。优雅是言谈举止所散发出来的魅力,跟漂亮无关。人的相貌是天生的,是不能改变的,但内在气质是可以培养,优雅是一种被赋予了思想的内涵美。

有一句名言:“一夜之间可以出一个暴发户;但三代也不一定能培养出一位绅士。”是的,绅士不是一夜之间造就的。同样,女人的优雅也是模仿不来、着急不得的事,它不同于时髦:时髦可以追、可以赶,可以花大钱去“入流”。优雅却是一种恒久的时尚,它是一种文化和素养的积累,是修养和知识的沉淀。从一个女人优雅的举止里,我们可以看到一种文化教养,让人赏心悦目。

所以,要做一个优雅的女人,首先必得增长自己的知识,将优雅之树的根深扎在文化的沃土之中,这样才能使它枝繁叶茂。因为优雅的女人,必定是心灵纯净的人,净化心灵的最好办法是吸取智慧,吸取智慧的最好办法是阅读。“书中自有好风光”,“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读破万卷书的人,心中不会存有一池污水。知识能够改变命运,同样,知识可以培养女人的优雅。所以,要想做一个优雅的女人,就要多读一些书,尤其是一些励志的书,不断地充实自己,完善自己。读书,大有裨于个人的谈吐;读书可以提升一个人的品位;读书可以使人从自我的境界进入到另一个世界。喜欢读书的人,永远都是不俗的人,只有不俗的人才有资格做优雅的人。

优雅的女人一定要有自己的事业!优雅的女人不是依附的小鸟,不是攀岩的凌霄花。优雅的女人就是一只展翅高飞的鲲鹏,就是一棵参天的大树,而事业则是这一切的基础。女人需要有一定的经济基础,用来支持她的品位。常说“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所以,要做一个优雅的女人,也必须热爱自己的工作,因为只有热爱自己的工作,才能做好自己的工作。从事自己所热爱的工作是一种幸运,热爱自己所从事的工作是一种幸福。幸运不是每个人都能遇到的,幸福却是大家都可以追求的。优雅的女人一定是幸福女人,追求幸福就是追求优雅。

优雅的女人无论在什么场合都得注意保持自己优雅的形象,尤其要注意在家庭中保持优雅。成了家的女人,每天都是有做不完的家务,总是里里外外地收拾房间、打扫卫生、洗衣煮饭,所以,在家庭这种环境中,女人应该特别注重自己的形象,不要将自己淹没在这些俗事之中。

当优雅成为一种自然的气质时,无论何时何地你都会显得成熟、温柔。

美德少年暖人心

文/孙宁

同学们你们喜欢书这位朋友吗?有时一本好书百看不厌:有时为了看一本好书常常废寝忘食。一本好书让我们留连忘返。今天,我被《肩挑一个家》这本书牢牢地吸引住了。

现在我们这个时代“小公主”、“小皇帝”多的是,不愁吃不愁穿,想要什么就有什么,可有些人却仍然不知足。你们可曾想过,生你们的是谁?养你们的是谁?供你们的又是谁?又有多少人懂得报恩?我们不应该冷漠无情,漠然忽视!我们应该懂得感恩,争做美德好少年!

毛伟鹏就是一个好少年!***妈在他勉强记事时就离他而去,他的家是残缺的,他缺少了母爱。三间破旧房子,撑起了他的苦乐年华。他错过了多少快乐的童年,但是再残缺也是个家啊!何况这个家还有爸爸和奶奶,他们虽然没给毛伟鹏太多关爱,可他却仍然知足和感恩。他爸爸毛中秀体弱多病,他年迈的奶奶哮喘等老毛病常犯,一犯病就得在床上躺几个月。但是十几岁的毛伟鹏并不怨天尤人。爸爸奶奶挑不动这个家,他来挑!他自觉地用自己柔弱的身子,担负起照顾家庭的重任。

毛伟鹏这么不幸都毫无怨言。我们呢?我们更应多付出爱!

爱是一粒种子,施以心灵滋养,就能绽放鲜艳的花,结出甜美的果。一本好书,给了我一次又一次的感动,我赶紧用笔一一记下。我希望通过这些文字能感动我们青少年。美德少年的人生,在太阳下熠熠闪光。走近他们,我的内心也受到了照耀。让我们来争当感恩的美德少年。

《肩挑一个家》这本书给了我最真挚的教导。希望有更多的同学捧起它来阅读。

莫道故人心易变

文/陈姓名人

下午收到一位多年未见老朋友的信息,说:“兄弟常有,而知音不常有”。我看着信息呆了几秒钟,却没有回复,因为我不知道该怎么说。只是本能地想到一句话——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我们总会在某个时刻回忆初衷,回忆起最初的美好,有时候甚至希望彼此可以回到初见时的状态。但人总是会变的,或好或坏,或高或低,改变的轨迹谁也无法预知,好与坏的标准也无法去评判。至于彼此间的关系,忽近忽远,亦或是分分合合,更是说不清的,所以更加无法去衡量。情感情这种事情是无法去衡量是否改变的,也许只是改变了一种交往方式,却不见得改变了彼此的初衷。就像我和初中朋友,以前上厕所都要同行,如今却已然三十年未见,甚至几乎断了联系,可我仍会在很多时候第一时间想到他们,那么谁又能说我们的感情和关系已经淡了、没了?

关于朋友,每个人心里的定义不同,衡量的标准也不同,然而每个人心里都放着一把尺子。随着我们年龄的增长,这把尺子的标准在发生改变,人与人的关系也在发生着改变。但是大家还是习惯有朋友,不喜欢独来独往,尤其是现在的人喜欢成天把人脉挂在嘴边,张口闭口就是“我某某朋友”,仿佛没有朋友就是一件很丢脸的事情,可实际上遇到大事一起扛着上的却不见得有几个。不过人始终是有感情的,朋友中也有一少部分是放在心上的,不过很少称呼他们朋友,而是叫这些人“兄弟”。但是男人天性不细腻,所以兄弟往往只是兄弟,而不是知己。就像老哥说的,兄弟常有而知音不常有,事实上兄弟之中也的确少有是知己的。

但我们却不能因为自己认为重要的人,达不到自己心里所期望的标准就对此报以失望,毕竟情感这种东西永远不能平等,且不论是亲情、爱情还是友情皆是如此,总有个人付出的多一些,有个人得到的多一些。而且再好的朋友也不可能在你任何失落的时候与你分担苦楚,亦不可能随时随地与你共享快乐,能够分担是福分,能够共享是机缘,倘若把这些顺其自然的东西压在朋友的关系上,那么这份关系所承载的显然不是情感而是压力。

或许有时候我们总会感觉,现在的朋友和以前不一样了,变得不再关心,甚至显得有些冷淡。在初遇时彼此相互照顾和关心似乎总是那么适合时宜而且恰到好处,现在却再也找不回当初的那种感觉,仿佛一切都已经物是人非。可其实谁都没有变,只是时间磨平了很多激情。要知道,大家每天都过着平凡的日子,悲伤与快乐也无非是因为那么几类事情,时间久了,分担与共享的内容也自然少了可圈可点的地方,翻来覆去的安慰亦或是赞赏也渐渐少了新鲜的词汇,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很多时候彼此的情绪也变得不能相互回应,甚至渐渐有了生疏的感觉。但是也要知道,尽管零零碎碎的琐事将一切磨平,但最后剩下的却是彼此互相依赖的习惯,这是任何人都无法取代的,这就是感情的积累,也是挚交的沉淀。

正如纳兰容若的那首词,“等闲易却故人心,却道古人心易变”。世事变迁固然可以改变故人的心意,但其实往往是我们先以为故人早已见异思迁。说到底,终究是我们自己在心里对朋友的关系设置了条件,觉得朋友就该相濡以沫,就该相知相依,却似乎忘记了那一场相遇原本来之不易。当然,既然来之不易,自然该相互坚守,如若某天其中一方感觉到了不安或失落,那么另一方也该反省下自己是不是真的忽略了这份来之不易的缘分。

“君子之交淡如水”,琐碎的生活不是友情的全部,毕竟“生死与共”也仅是出现在生死之时;“天下知交老更亲”,友情的可贵贵在于信任与坚守,所以更不要轻易说“等闲易却”……

201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