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之韵解说词 第一集的千古唐诗解说词有哪些。一说起唐代,我们立即就会想到唐诗。唐诗,是中国诗坛上的一个无法企及的高度。今天小编就带领大家一起来看看唐之韵的解说词。
篇一 : [转]《唐之韵》解说词第一集千古唐诗
原文地址:[转]《唐之韵》解说词第一集千古唐诗作者:南海之声一说起唐代,我们立即就会想到唐诗。唐诗,是中国诗坛上的珠穆朗玛峰,在小农社会里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是1个无法企及的高度。唐诗,是中国诗坛的长江、广阔的流域面积灌溉着中华民族的国土。据统计,全部唐诗,有作者三千六百多人,诗五万五千多首。而且由于唐代刻版印刷术刚刚发明,印书还不是轻而易举的事,谁知道有多少诗歌流失了!盛唐重要诗人王之涣,就只剩下了六首诗。那么,整个唐诗流失的数字,又有谁能统计出来?
唐代实行科举,进士科尤其受人重视。考进士要考诗赋,诗做的好就有飞黄腾达的可能,读书人谁不想到这擂台上一试身手。流风所及,连和尚、道士、妓女等有些文化修养的人,都敢大大方方站出来赋诗一首,有不少人甚至还留有诗集。
唐代,连政治、哲学都透着诗歌的芬芳,是典型的诗歌时代。唐代的诗坛,不仅诗人多,而且还挺立着一队令后人肃然起敬(]的巨人,像李白、杜甫、韩愈、白居易等等等等,“不尽长江滚滚来”。这1个接1个登场的巨匠,宋朝以后的诗从创作时,都极力想跳进他们的磁场却又无从着手,或是极力想跳出他们的磁场却又无能为力。
篇二 : 《唐之韵》:《唐之韵》-概述,《唐之韵》-创作特点
《唐之韵》,系宁夏电视台、山西电视台、北京三多堂影视广告公司花费两年(经过搜索资料、探究论证、采景设置、后期制作才完成)拍摄的文学教育片。其拍摄足迹遍步中国大江南北,投资逾百万。《唐之韵》共20集,每集播放时间约20—30分钟。这部系列片制作非常精致,它为电视诠释古典文学作品中的经典名着创造了新的空间。它独特的角度、绝美的画面、高雅的品味获得了出人意料地热烈反响。
唐之韵_《唐之韵》 -概述
《唐之韵》:《唐之韵》-概述,《唐之韵》-创作特点_唐之韵
《唐之韵》《唐之韵》,由北京三多堂影视广告有限公司、宁夏电视台、山西电视台联合制作,每集20分钟,共20集,《唐之韵——唐诗》不仅是在文学的层面上对“唐诗”进行鉴赏,它更注重在文化的层面上,把“唐诗”看作1个时代的声音,与以往单纯解析唐诗文字的片子明显不同的是,它经过大量的实地考察和拍摄,力图通过人物的背景、事迹来介绍其有代表性的诗篇,这种方式填补了传统唐诗教育的空白,为喜欢唐诗的观众提供了另1个从未有过的欣赏空间,是莘莘学子和语文教师难得的高水准课外电子读物。
唐之韵_《唐之韵》 -创作特点
唐诗就是唐朝一批具有一定文化修养的人眼中、心中乃至理想中的唐朝。流传千古的唐诗,出自伟大的唐代诗人,而孕育这些诗人的,正是那个伟大的时代。康健宁是中国纪录片界最具声望的导演之一,他的作品《沙与海》曾获亚广联大奖,《阴阳》被誉为反映中国农村题材的纪录片中最深刻的一部。
在《唐之韵》这部被称为“诗的纪录片”中,康健宁依然保持着他作品中一贯对人的重视我们更关注那些作诗的人——他们自身的命运,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对自然景物的观察,他们对国家的看法以及他们对人生的态度”。
《唐之韵》的撰稿樊修章,是一位古典文学学者和翻译家,他浸润唐诗古韵的文字,处处流淌着诗意的光芒和思想的深遂,为本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作为一名翻译家,由他翻译的歌德名著《浮士德》已在译林出版社再版六次。
《唐之韵》的音乐,大多选用古曲,这些如《阳关三叠》式的古老乐曲,在被誉为“中国电子音乐之父”的张大为手中,演绎出颇具现代感的效果。对于现在大多数电视作品来说,《唐之韵》算是个冷门,它没有明星,没有搞笑,是一部结结实实的文化作品。在喧闹的电视屏幕上,它将让人感到1种千古幽香的书卷气,使我们领略到真正优秀的中国人的胸襟和气度。
唐之韵_《唐之韵》 -主要内容
第一集千古唐诗
第二集独振新风
第三集吴中四士
第四集边塞诗人(上)
第五集边塞诗人(下)
第六集山水诗人
第七集一代诗仙(上)
第八集一代诗仙(下)
第九集千秋诗圣(上)
第十集千秋诗圣(下)
第十一集大历诗人
第十二集韩孟诗派
第十三集新乐府派(上)
第十四集新乐府派(中)
第十五集新乐府派(下)
第十六集别调独弹
第十七集一代诗豪
第十八集风流才子
第十九集朦胧诗人
第二十集唐末余音
唐之韵_《唐之韵》 -分集介绍
第一集千古唐诗一说起唐代,我们就会立即想到唐诗,唐诗是中国诗坛的长江黄河,以广阔的流域面积灌溉着中华民族诗歌的国土。唐代,连政治、哲学都透着诗歌的芬芳,是典型的诗歌时代。
第二集独振新风初唐四杰,一批少年才子,才华横溢、精神饱满,立志扫荡南朝诗坛积秽,剿除因陈相袭的宫廷文学,经过一番纵模驰骋,终于为唐诗的出场准备好了必要的布景和合适的气氛。
第三集边塞诗人(上)盛唐的边塞诗意境高远,格调悲壮,像雄浑的军号,一声声吹的历史都热血沸腾。边塞诗人视野开阔、胸怀激荡,是古代诗坛绝无仅有的奇葩,是后世诗人可望不可即的高峰。《唐之韵》:《唐之韵》-概述,《唐之韵》-创作特点_唐之韵
《唐之韵》.
第四集边塞诗人(下)边塞诗人中最具代表性的诗人是高适和岑参。岑参的诗和高适的诗有明显的区别,高适观察细致,更多地看到战士的艰苦,诗的色彩淡一些;岑参则用绮丽笔调来凸显异域风光和将士的报国豪情。
第五集吴中四士唐诗经过近百年酝酿,终于迎来了它的鼎盛期,盛唐诗于是挽起狂风,掀起巨浪,鼓动着磅礴于大地的雄浑登上了中国诗坛的制高点,称雄一时的诗人比肩而立,相视而笑,以各自斑斓的色彩装点着盛唐的花园。
第六集山水诗人既是写景,又是抒情,这是山水诗人营造出的1种化境。情和景是水乳交融中写出来的,从1个例子折射出盛唐时期社会的安定和时代精神的开朗乐观。
第七集一代诗仙(上)仙的故里,从这里起步以隐隐雷声的脚步闯进诗坛,在中国诗歌史上留下一座永远闪耀着宝石红光的诗碑,1个永不褪色的名字。
第八集一代诗仙(下)以诗人的身份,昂首挺胸走进皇宫成为皇帝的嘉宾,在中国诗歌史上,李白是唯一的1个,然而「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人不得开心颜」,于是他毫无顾虑地卧在这里,是醉了还是疲倦了?
第九集千秋诗圣(上)杜甫是由盛唐转入中唐的代表,他从忠君爱国的立场出发,痛斥祸乱,关心人民,因而随着封建秩序的日益强化,他成了后代诗人学习的楷模,成了我国古代影响最大的诗人。
第十集千秋诗圣(下)杜甫的忠君爱国是真心实意的,再怎么穷困潦倒也为百姓的疾苦呼吁,「穷年忧黎之,叹息肠内热……葵藿倾太阳,物性固难夺」,写诗对杜甫来说,完全是1种生命的转移和储存方式,是使自己从苦难和卑微中跳出来的手段。
第十一集大历诗人大历、贞元年间的这批诗人,都是在盛唐时期度过青少年的。正当他们乐观自信,洋溢着豪迈气概走向生活时,却突爆「安史之乱」,从社会的各个缝隙里再也找不到迎接他们的微笑了,于是他们不得不背负沉重的失落感,无可奈何地寻求自己无从把握的归宿。
第十二集韩孟诗派韩愈既是文学史上最杰出的散文作家,自然不可能不把散文的写作手法运用到诗中来,他不追求诗句的紧缩,而欣赏诗句的散文美。把散文化倾向引入诗中,所谓「以文为诗」。
第十三集江州司马(上)新乐府运动是一次颇有声势的诗歌运动。其代表人物是元稹和白居易,虽然文学史上一贯称元白,但白居易是这一派的理论奠基人,诗歌成就也更高,是真正的代表。
第十四集江州司马(下)白居易一生,以四十四岁时贬江州司马为分界线,明显地分为前后两期。后期他日益消沉,用佛家的色空思想来看待一切荣辱得失,用道家的「知足不辱」来达到明哲保身,又用儒家的「独善其身」来求得内心平衡。
第十五集新题乐府新乐府运动是九世纪初元稹和白居易发起的。不过,在这一运动正式兴起之前,年长几岁的张籍和王建,就已经在写这种类型的诗了。
第十六集别调独弹中唐后期,除新乐府诗派外,还有2个风格独特,有杰出成就的诗人,这就是柳宗元和刘禹锡。到九世纪,宦官专权、藩镇割据和政治腐败,对唐王朝已经构成严重的威胁。进行政治改革,已是一些士大夫的共识,但诗的风格却大不一样。
第十七集一代诗豪刘禹锡的诗经过反复锤炼,语言简练自然,意象鲜明,内涵深厚,乍看没有什么新颖之处,但特别经得起咀嚼。他的咏史诗,用经过精选的意象,用虚实相生的手法来抒发对历史沧桑变化的感叹,历来为人所称道。
第十八集风流才子杜牧最擅长七言绝句。他的绝句不仅在晚唐,就在整个唐代,也是当之无愧的1大家。杜牧自负有出将入相的才能,还朝这方面做过努力,这就使他进行创作构思时,能视点高,视野大,从而使它的绝句境界特别宽广,并寓有深沉的历史感。
第十九集朦胧诗人李商隐最突出的贡献,是进1步扩大了七言诗的表现力。他的七律则用回环往复的咏叹来渲染某种情绪,而很少讲述具体的事实,叫人难于把捉。他这种律诗叫人感到不容易读懂而又总觉得像是读出来了一点什么新意。
第二十集唐末余音从这经过补修的大雁塔,从这已经改头换面的沉香亭,已经唤不回往昔的繁华。只有诗能经得起时间风雨的侵蚀,保持着永不消褪的绿色。从这里辐射出来的唐诗,一千多年来一直震撼着中华儿女的心灵。
篇三 : 《唐韵》:《唐韵》-简介,《唐韵》-起源
《唐韵》是把汉字按照字音分韵编排的一种书。这种书主要是为分辨、规定文字的正确读音而作,属于音韵学材料的范围。同时它有字义的解释和字体的记载,也能起辞书、字典的作用。《唐韵》由唐人孙愐著,时间约在唐玄宗开元二十年(公元732年)之後,是《切韵》的一个增修本,但原书已佚失。据清代卞永誉《式古堂书画汇考》所录唐元和年间《唐韵》写本的序文和各卷韵数的记载,全书5卷,共195韵,与稍早的王仁昫的《刊谬补缺切韵》同,其上、去二声都比陆法言《切韵》多一韵。
唐韵_《唐韵》 -简单介绍
《唐韵》:《唐韵》-简介,《唐韵》-起源_唐韵
唐韵把汉字按照字音分韵编排的1种书。这种书主要是为分辨、规定文字的正确读音而作, 属于音韵学材料的范围。同时它有字义的解释和字体的记载,也能起辞书、字典的作用。
唐韵_《唐韵》 -起源
文字形体的变迁,反切注音方法的产生,是韵书发生的条件。汉魏以后,篆书、古文变为隶书、草书,字形变化很大,谐声字的声旁渐渐不能准确表达字音,这样,文字的正确读音便无一定的标准,不但写作韵文发生困难,人们的社会交际也多障碍。这就要求有规定文字正确读音的韵书出现。可能受了翻译梵文佛经的影响,汉魏之间产生了使用反切标注字音的方法,并且逐渐盛行起来。到了六朝,四声的现象被人发现,引起了文人的注意,文学创作特别讲究声律。这都为韵书的产生、盛行准备了条件。但是魏晋六朝的韵书大都依据方音编写,直至隋代统一南北朝以后,才出现了适应当时政治统一形势需要,便利各地人士应用的《切韵》。此后,唐宋明清各有“官韵”。目的在于为全国各地的士子读书写诗规定1种标准的字音。
根据文献的记载,中国最早的韵书是三国时期李登编著的《声类》和晋代吕静编著的《韵集》。但这两书早已亡佚。唐代封演《闻见记》说,《声类》是“以五声命字,不立诸部”。《魏书·江式传》说,《韵集》是“宫商兡徵羽各为一篇”。“五声”或“宫商兡徵羽”与后世的声、韵、调是什么关系,两书的体制类型是否与后世的韵书相似,现在都无从深考。根据《颜氏家训·音辞》所说“自兹厥后,音韵蜂出,各有土风,递相非笑”,可以肯定的是,六朝是韵书的大发展时期,出现了很多韵书。
唐韵_《唐韵》 -相关
《切韵》系韵书隋代陆法言《切韵》是前代韵书的继承和总结,又是后世传统韵书演变的基础,是韵书史上划时代的著述。原书没有流传下来。现在可以看到的只是敦煌出土的唐人抄本《切韵》原书(传写本)的片断和一些增订本(见《切韵》音)。
《唐韵》这是《切韵》的1个增修本。唐代孙愐作,时间约在唐玄宗开元二十年 (732)之后。因为它定名为《唐韵》,曾献给朝廷,所以虽是私人著述,却带有官书性质,比起较它早出的王仁昫《刊谬补缺切韵》还更著名。《东斋记事》说:“自孙愐集为《唐韵》,诸书遂废。”但原书已不存在。据清代卞永誉《式古堂书画汇考》所录唐元和年间《唐韵》写本的序文和各卷韵数的记载,全书5卷,共195韵,与王仁昫《切韵》同,上、去二声都比陆法言《切韵》多一韵。不过从卞永誉所录《唐韵》序文中所记载的《唐韵》收字、加字的数目看,又不像是根据王仁昫《切韵》编修的。《唐韵》对字义的训释,既繁密又有出处、凭据,对字体的偏旁点画也极考究,使得韵书更加具有字典的性质。这也是《唐韵》更加受人重视的1个原因。
《唐韵》还有另外1种,是清代末年 (1908) 吴县蒋斧在北京得到的一部唐写本《唐韵》残卷。只有去声(有阙漏)、入声两卷。王国维认为这部《唐韵》残卷,就是《广韵》卷首所载孙愐《唐韵序》的后一部分所说的孙愐在天宝十年 (751)对开元年间所作《唐韵》的修订本。其他学者虽然多不同意王国维的这种看法,但也有人认为蒋斧所收《唐韵》残卷是孙愐《唐韵》的1种增修本,只是成书时间可能稍晚于唐玄宗天宝年间。这部《唐韵》残卷,去声分59韵,比《切韵》的去声多出 3韵;入声分34韵,比《切韵》的入声多出两韵。按照这种情形看来,同这些去、入声相应的平声、上声,分韵也应该都有增加。全书可能分 204韵。这已经很接近于《广韵》分韵的数目了。《唐韵》小韵的数目,也较王仁昫《切韵》有增加。但所收字的总数却比王韵可能要少,注释很详细,引书极多,特别详于官制、地名、人名和姓氏。
唐代还有一部李舟《切韵》,它在收嬜音和收m音的阳声韵部的次序排列以及入声韵部和平、上去三声韵部的配合方面,都有一些特点,对后世的韵书中韵目的排列是有影响的。但原书早已失传了。
《广韵》全名《大宋重修广韵》,是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1008)陈彭年等人奉诏根据前代韵书修订成的一部韵书。它是中国古代第一部官修的韵书。由于《广韵》继承了《切韵》、《唐韵》的音系,是汉魏以来集大成的韵书,所以对研究古音有重要的作用。
《广韵》共5卷,计206韵,包括平声57韵(上平声28韵,下平声29韵),上声55韵,去声60韵,入声34韵。每1个声调中的每1个韵部和其他声调中相应的韵部,有一定的搭配关系。入声韵只和有鼻音韵尾的阳声韵相配,不和阴声韵相配。这样,原则上每1个阳声韵部都有平上去入四声相配。每1个阴声韵部都有平上去三声相配。音系是比较清楚的。
在唐宋的韵书中,声调是韵的组成部分,不同声调就算不同的韵。如果不计声调的不同,而以四声或三声归为1类(有4韵只有去声1种声调),《广韵》260韵就只有6一类。如果分出入声韵另计,或每韵中的字音又按洪音细音不同的等呼分析,使每韵都只有一呼,那么《广韵》的韵数还可分得更多。
《广韵》每卷的韵目下面都有一些韵目加注"独用",或与某韵“同用”的字样。这对研究《广韵》音系和唐宋的实际语音,以及后来的韵书韵目的归并很有关系,非常值得注意。从王仁昫的《刊谬补缺切韵》开始,及至孙愐的《唐韵》,注释逐渐加多,并且引文都有出处,韵书便具有辞书、字典的性质。到了《广韵》,这种体制已成定型。《广韵》也可以说是一部按韵编排的同音字典。
《广韵》的字数,较以前的韵书增加得很多。据它卷首的记载,共收字2619四个,注解的文字19169两个。明代邵光祖《切韵指掌图检例》说:“按《广韵》凡二万五千三百字,其中有切韵(指反切)者三千八百九十文。" 即有小韵3890个。近年有人统计,《广韵》的小韵实际是3700多个。总之,《广韵》的韵数、小韵数、字数都较以前的韵书有增加。这是很自然的,《广韵》的名称本来就有增广隋唐韵书的意思(见《广韵》)。
《集韵》宋仁宗景祐四年(1037),即《广韵》颁行后31年,宋祁、郑戬给皇帝上书批评《广韵》多用旧文,“繁省失当,有误科试”(李焘《说文解字五音谱叙》)。与此同时,贾昌朝也上书批评宋真宗景德年间编的《韵略》“多无训释,疑混声、重叠字,举人误用”(王应麟《玉海》)。宋仁宗令丁度等人重修这两部韵书。《集韵》在仁宗宝元二年(1039)完稿。
《集韵》分韵的数目和《广韵》全同。只是韵目用字,部分韵目的次序和韵目下面所注的同用、独用的规定稍有不同。 唐代初年, 许敬宗等人曾经奏请批准把《切韵》里的窄韵和音近的邻韵合并使用。宋景祐初年,贾昌朝也奏请“窄韵凡十有三,听学者通用之”(《玉海》)。《集韵》韵目下面所注的独用、通用的规定和《广韵》不同的,可能就是按照贾昌朝的建议修订了的。如明内府本《广韵》文韵下注“独用”,《集韵》文韵下注“与欣通”。覆元泰定本《广韵》吻韵下注“独用”,《集韵》吻韵下注“与隐通”。《广韵》问韵下注“独用”,《集韵》问韵下注“与焮通”。《广韵》物韵下注“独用”,《集韵》勿韵下注“与迄通”等等。都说明这种情形。还有许多字,《集韵》和《广韵》不是收在同1个韵部里,如“因”,《广韵》在真韵,《集韵》在谆韵;“多”,《广韵》在歌韵,《集韵》在戈韵等。此外,字的又音,《集韵》比《广韵》增了很多。
但是,《集韵》和《广韵》主要的不同之处都还在于《集韵》收字多,而且收的异体字特别多。1个字不管有多少不同的写法,又不管是正体,还是古体、或体、俗体,只要有点根据就收进来。有的字竟多到八9个写法。《集韵》共收53525字,比《广韵》多收27331字。缺点是对字的来源不加说明,不过字训以《说文解字》为根据,反切多采自《经典释文》,《集韵》这部韵书也是一本较好的字书(图1)。《唐韵》:《唐韵》-简介,《唐韵》-起源_唐韵
《唐韵》《礼部韵略》《礼部韵略》和《集韵》都是宋仁宗景祐四年(1037)由丁度等人奉命编写的。《集韵》成书稍晚两年,《礼部韵略》在景祐四年当年就完成了。这部书是宋真宗景德《韵略》的修订本。由于它在收字和字的注释方面注意举子们应试常用的,较《广韵》、《集韵》都简略,所以称为《韵略》。又由于它是当时考官和应考的举子共同遵守的官韵,而官韵从唐代开元以来就由主管考试的礼部颁行,所以叫《礼部韵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