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田守望者读后感_麦田里的守望者读后感多篇
麦田里的守望者读书心得
这本书是美国当代文学中的“现代经典小说”之一。
这部小说只有一个主要人物,霍尔顿是个中学生,出身于富裕中产阶级的十六岁少年,在第四次被开除出学校之后,不敢贸然回家,只身在美国最繁华的纽约城游荡了一天两夜,住小客店,逛夜总会,滥交女友,酗酒……他看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种种丑恶,接触了各式各样的人物,其中大部分是“假模假式”的伪君子。他看不惯周围的一切,他甚至想逃离这个世界,到农村装个又聋又哑的人,用叛逆的方式来反抗这个世道。但可悲的是,受世俗的影响,他又不可能真正这样做,只有活在矛盾当中,在苦闷和彷徨中,用种种不切实际的幻想来安慰自己,成不了真正的叛逆,从性格方面来看,与鲁迅笔下的阿Q有点相似之处。
作品的背景是世界上最繁华的都市以及都市中弥散出的喧哗,但在霍尔顿内心,呈现的是麦地般的空旷和守望的孤独,还有那颗善良的心在寻找过程中被龌龊生活薰染而导致的忧伤。联想到现实,青少年中的“问题少年”,他们叛逆的外衣里包裹着的是成人世界对少年心灵挤压后的扭曲,通过这本书能让我们更好地理解他们的状态,这是青春成长的过程。特别是大多数90后,在青春的掩护下,颓废是勇气,懒惰是反抗,空虚是性感。这些像霍尔顿一样的孩子们,是理想和现实之间的巨大差距让他们逃避么?其实,旁人一眼就可以看穿,那些自以为是的张扬,那沸腾的荷尔蒙,那隐藏的黑暗和乖戾,那些吵得要死的音乐,他们真的是看上去那么快乐么?我只想问,多少年以后,已为人父的他们会怎样追忆那样的似水年华?
其实仔细想想,霍尔顿也许并不是反叛,而是恐惧,更多的是对自己的虚空人生感到恐惧。而现实中像霍尔顿那样“垮掉的一代”一样,有多少不是如此呢?他们干尽一切离经叛道之事,亲手将自己的青春涂抹得血迹斑斑,在自虐中寻找自尊,用叛逆来抱怨“愚蠢的应试教育”,用鸡毛蒜皮的方式讨厌着那些鸡毛蒜皮的事情而已。
《麦田守望者》里,我喜欢霍尔顿的这么一段话:“有那么一群小孩子在一大块麦田里做游戏,几千几万个小孩子,附近没有一个人——没有一个大人,我是说——除了我。我呢,就站在那混账的悬崖边。我的职务是在那儿守望,要是有哪个孩子往悬崖边奔来,我就把他捉住——我是说孩子们都在狂奔,也不知道自己是在往哪儿跑,我得从什么地方出来,把他们捉住。我整天就干这样的事儿。我只想当个麦田里的守望者。”多少青春可以挥霍?不如懂事地停止那肆意地疯狂,也许在以后某个惬意的下午,再回想起过去,我们能幸福地微笑。
麦田守望者读后感
《麦田里的守望者》是美国作家塞林格带有自传性质的一部小说。小说主人公霍尔顿因5门功课中的4门不及格而被学校开除,但他又因种种因素而无法回家,于是在外漂泊流浪了两个多星期,他原本打算到西部去,但因妹妹菲芘的跟随而打消了这个念头。他最大的愿望是做一名麦田里的守望者,保护在麦田里玩耍的孩子不掉下悬崖去,但最终,他在大病了一场之后不得不再回到学校继续上课。大病也就意味着霍尔顿的大彻大悟,意味着一个人的生活最终要与现实接轨,意味着我们的叛逆是错误的。
主人公身上充满了叛逆色彩,他打架、逃课、吸烟、酗酒、等等,都是青春期孩子身上典型的叛逆特征,他厌恶学校,以及学校里的老师、同学等一切的人和事,他总是希望逃离现实生活而到自己理想的世界中去,却又一次一次被现实打击的失望彷徨,一次次的提醒着他,理想与现实之间是具有差距的。
的确是这样,理想与现实之间存在着反差,你的理想,往往就是你在现实中无法得到却又渴望得到的东西,现实越糟糕,理想就更美好。而理想只有通过我们的努力才能够得到实现。小说中主人公的理想很美好也很朴素,但对于他来说,依然是很难实现的。他只是一个十几岁的孩子,还没有自己独立生活的能力,因此他不能也不可能离开家离开父母独自一人到西部去生活。小说的最后,也许正因为作者认识到理想的不切实际,才乖乖的回到了家,回到了学校。
现实中的我们也是如此,和主人公霍尔顿有着一样的叛逆,总想着脱离社会规则而按照自己一个人的意愿去生活,然而理想和现实之间存有差距,人本来就是群体动物,成年人也不可能脱离社会而完全独立的一个人存在,更何况是还没有自立能力的我们呢?但也不要否认理想的存在,正因为有正确的理想鼓励我们,引导我们,我们才能够不断发展、不断进步。
理想和现实之间是有距离的,承认现实是我们实现理想的基础,而美好的理想又是鞭策我们不断进步的动力,只有正确的把握好理想与现实的关系,以现实为基础,以理想为目标,脚踏实地,我们才能不断前进,实现自己远大的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