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稿 > 更多文稿

关于交友之道手抄报内容(2)

来源:秋雨露  编辑:qiuqiu 时间:2017-11-14 14:58:51 热点:交友之道,手抄报内容,交友

 

二、孔子的交友原则

 

1、 仁义.

 

    孔子以“义”作为行为的准则.他说:“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里仁》)

 

    孔子说:“君子于义为质,礼以行之,逊以出之,信以成之”.(《卫灵公》)

 

    仁为“义之本”,义为“仁之节”.(见《礼记·礼运》)

 

    “爱由情出谓之仁,节爱理宜谓之义,致爱恭谨谓之礼.”(《韩诗外传》)仁与义不可分割.

 

    《论语》中载有孔子待友的言行.“朋友死,无所归,曰“于我乎殡.朋友之馈,虽车马,非祭肉不拜.”有朋友将死,无处可归,孔子迎之人家,慨然道:“病了在我这儿寄居,死了在我这儿停柩吧!”对朋友可谓尽心竭力,仁至义尽,决非后世任侠好义者可比,朋友间有通财之义,故虽赠车马之重也可不拜,然而对于馈赠的祭肉则必拜,这是孔子尊重朋友的祖考,以示同于己亲之表现.

 

    孔子把仁义作为处世的价值取向,与友相交注重其人格价值与精神追求,君子“谋道不谋食”,对于“志于道,而耻上恶衣恶食者”,孔子抱“未足与议”的轻蔑态度.他认为:“君子义以为上”(《阳货》)“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得利之心常常会摧毁某些人求道守义之志.与人交友也同样不能利欲熏心,或为得利而丧失原则,或为利己而损害他人,朋友之间不斤斤计较,患得患失,也不唯唯诺诺,而是“切切偲偲”,存责善之义.

 

2、 忠信 

 

    “子以四教:文、钎、忠、信”(《述而》)忠信指人诚实无欺,尽心竭力的心态,被孔子视为立身之本,一再强调为人要“主忠信”(《子罕》) 

 

    信.言之实之谓信,与友相处,孔子更强调的是信.信是“仁”的五德目之一.

 

    孔子把“信”看作立身之本,“民无信不立”,强调“信”在人际关系中的作用.“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軏?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为政》)人类社会虽有法律契约与道德礼俗的指导约束,但人与人之间若互不信任,则一切人事都无法推进.若使人信己,己必有先信,居心行事诚实无欺,言而有信,曾子把“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作为君子“日三省乎己”的一个重要内容,子夏也认为“与朋友交言而有信”(出自《学而》).

 

    孔子曾述说自己的志向,“愿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公治长》),他渴望人与人之间建立美好的人际关系,并希望自己能够得到朋友的信任,自然,这是以孔子守信,信任朋友为前提的. 

 

    信虽为美德,但在践守时也要注意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不合义则不从,不可守小信而毁大义.因此,孔子认为“君子贞而不谅”(《卫灵公》,即是说,君子只固守正道,不拘执小信.言不必信,行不必果.要以义为参照尺度“义之与比”.并说,言必信,行必果是匹夫匹妇之信. 

 

    忠.“忠”的情形有类于“信”,也有几种类型,这里也略去属于政治思想范畴的“忠”不讲,侧重于作为伦理范畴的“忠”指待人接物尽心竭力,真诚专一.如:“为人谋而不忠乎?”(《学而》)“与人忠”(《子路》)“忠焉,能勿诲乎.”(《宪问》)“君子有九思:……言思忠……(《季氏》)与人相交要忠诚无欺,要直言不讳,友有过,则“忠告之”,设身处地,无私地为他人着想.曾子把孔子之道概括为“忠恕而已矣”,这是孔子处理人事的一以贯之的总项原则. 

 

3、 恭敬

 

    孔子交友很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务求合乎礼仪,这是态度恭敬的的表现,以此来表达对朋友的感情与尊重,恭敬亦为“仁”之方,子答弟子问仁,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子路》)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颜渊》),人心之仁,温然爱人,恪然敬人,礼则主于恭敬辞让.心存恭敬,则外无傲慢之态.子张问行,子曰:“言忠信,行笃敬.”(《卫灵公》) 朋友虽有“责善”之义.“切切偲偲”,但也应以敬相待.子贡问友于孔子,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颜渊》)出于忠心而诲之,但忠言逆耳,若不被听从,也不应勉强行之,伤害朋友自尊,自取其辱,而应另寻机会.但“敬”决非一味附和,谄媚,而指与友相处要时刻心存恭敬,同时对待朋友也要有分寸.“朋友数,斯疏矣.”(《里仁》),对待朋友太逼促,太琐屑,就要见疏了.这当然不是指朋友间保持一定距离,尊重对方的个性,给予一定的自由度还是必要的,孔子很赞赏晏婴的交友之道,称他“善与人交,久而不 失其敬”,与人久交而敬意不衰,若无十分的诚意与涵养功夫是不易做到的. 

 

    恭敬,决非表面的虚礼,而是发自内心真诚的仁爱的自然流露.孔子自己就很重视言谈举止合于礼,以示其敬,在《乡党》中有许多这方面的描述.

 

    孔子周游列国,皆交其名卿大夫,当他遣使者再向友邦人问候时必再拜而送之,如当面拜所问候之人.鲁大夫季康子送药品来问候孔子,孔子拜而受之,并向使者说明“丘未达,不敢尝.”(《乡党》)谦敬诚恳之态可掬. 

 

    子夏说得好,“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何患乎无兄弟也.”

 

    恭敬有礼,则易得友,恭敬也应合宜,恭而无礼则劳,恭而有礼则安.

 

4、 和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儒家重视人际关系的和谐,认为礼的运用,可贵之处就在于能和.以礼为美,以和为贵,但这个“和”必须“以礼节之”.按照不同阶层间的界限分别用“和”. 

 

    在处理个人与群体关系上,孔子亦强调“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子路》)“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卫灵公》).前名言君子能相和,但不相同,小人只相同,但不相和.和者无乖戾之心,同者有阿比之意.君子有义,故有不同,小人尚利,故不能和.“和”就如五味调和成良,五声调和成乐,声味不同,而能相调和.而“同”则似以水济水,以火济火,所嗜同好,必相互争斗.后句讲君子只是庄敬自守,无乖戾之心,故与人无争,以道处友,以和相聚,故必有群,但无阿比之私,故不党.坚持个人的自主与正义,同时又不破坏团队的和睦,以高尚的人格结交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