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经典语录 > 正能量

重阳的文章(精选20篇)

来源:秋雨露  编辑:qiuqiu 时间:2023-02-05 18:12:04 热点:重阳的文章

重阳的文章(精选20篇)

轻叩心门

文/谢祺相

也许,有一扇门,等待你去轻叩,随着叩门声缓缓打开的就是迷人的重阳,就是你一直仰视的盛景。门里的温馨与门外的寒凉炯然不同,人在岁月里跋涉,总有疲累的一天,那么就投入重阳的怀抱,安享天伦之乐吧。

重阳之门是透明的,门外菊花盛开,门里温暖如春。母亲在厨房忙碌,健康的身体矫健的姿态让你欣慰。父亲在桌前端坐,看的还是那本看了多年的线装书,茶几上的那杯茶香气缭绕,他不时端起来呷一口,品尝的何止是阳光和秋风的味道,还有对儿女深深的思念与眷恋。重阳是秋天的最高值,饶是如此,还有人想登上更高的顶峰。搀着母亲,扶着父亲,一家人往更高处攀登,才能看到更美的风景,才能遥望更远的将来,这就如同生活,每一天总是在登高,每一天都朝梦想更进一步。

当然,也有人多年未回,家门已经陌生,他在寻找门上的门铃,心中忐忑不知会按出什么样的应答声。重阳时,雁鸣声凄厉急促,秋风声呼啸放肆,落叶声漫不经心,而父母的开门声愈加苍老。人生太多无奈,最无奈是有家不能常回,最无奈是不能陪伴家人,好在还有重阳,这是对人生缺憾的弥补,这是对浓浓思念的升华,人之情感,在秋寒时凝结,呈现出透明晶亮的样子,可在打开重阳之门的瞬间,晶粒开始融化,一滴滴往下落,像泪。母亲带笑,父亲和蔼,这都是记忆中的样子,这都是可以融化心灵坚冰的表情。一脚跨在门里,一脚跨在门外的时候,脚步声停止,万物噤声,就想让时间停在这一刻,可惜,太阳还在前行,颇有点不近人情。

对于家中没有老人的人来说,重阳之门是虚掩的,风儿不时吹动门楣,发出声声急切的召唤。如果他愿意,可以天天是重阳,空有一颗敬老的心,面对一扇空门,那种空洞感会侵入肺腑,让人痛不欲生。可是,重阳有亲人的印记,一扇经历风霜雪雨的门,有了录音功能,只要仔细倾听,每一点细微的发声,都带着曾经的亲情。一个人独自思念也好,打开重阳之门,情感便到达顶峰,曾经的人生经历都是俯瞰,那些挫折与磨难更像是笑料。不指望每个人都在重阳时大彻大悟,最起码能体会季节的良苦用心,最不济要明白以后的路该如何去走。

重阳节老迈,但还想着登高望远,这是不服输的精神,还是偏向虎山行的气概?重阳节,面对所有老人,我都生出敬畏之心,不仅仅是敬老的美德,而且是对过去岁月的感慨。同样的岁月,在不同人身上留下不一样的印记,这是何等的细心,其实我也已经不年轻,但尚未老去,岁月的印记也有,我却无法推理出自己老迈时的模样。面对重阳之门,我深深鞠躬,表达心中永远的敬意,背对重阳之门,我将踏上原来的旅程,将思念压在心底,将自己老迈时的样子淡化。许多人许多事都不是刻意的忘却,只是被新的记忆覆盖。

重阳谁与就菊花

文/东方闻莺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这句古诗,我们不知吟咏了多少次。今天再次吟咏起来,心中无由地多了一些感伤。

去年的重阳日,我是和我的姑妈家一起度过的。姑妈作为我们家族最后能起纽带作用的长辈,一生讲究敬亲爱友,疼爱下辈。重阳节这天,知道我们要去,她老人家穿着一身素色衣服,厅中特意摆着红黄白三色菊花,中午吃饭,还安排了梁子湖大河蟹左酒。吃饭的气氛虽然高兴,但我们明显感到姑妈有几分强打精神,其实这时的姑妈,已经病入膏肓。没撑到年底,她老人家就驾鹤西归了。

前年的重阳节,我那在北京清华大学工作的舅舅回到家乡,为的是看望生病的武汉大舅和鄂州的二舅妈。我一路陪同,当时还是济济一堂,可当他回到北京不到三个月,两位生病的长辈就先后去世,真是天不待人!

由此而搠,五年、十年前的重阳节,我们小家三口,都是在我的父亲母亲或者岳父岳母家里过的。可如今,物是人非,天人两隔。四位老人已先后作古,“子欲养而亲不待”,只留下重阳的白菊清泪。

重阳节是登高怀远、孝老敬亲的传统节日,还望天下有长辈和老人的后辈们,抓紧时间孝敬老人,别留下日后的遗憾!

重阳忆旧

文/悠然

秋染枫叶红满山,双九重逢又一年。

万里长城峻岭卧,一身孑然登高寒。

陇西旧友今何在,独斟独饮独自欢。

红尘一路二十载,茫茫前路梦难圆。

菊开重阳自芬芳

文/文雪梅

女人如花。我的母亲,如同一朵菊花,花香四溢。

母亲的美丽形象一直在我脑海中回荡:黑色拖地喇叭裤,大红色呢子大衣,一头蓬松时尚的烫发,非常优雅。

就像她的打扮一样,母亲把日子过得有滋有味。那时,父亲在外工作,家里大大小小的担子都搁在母亲肩上。她起早贪黑,辛辛苦苦养猪、喂鸡、养奶牛维持生计,供我们兄妹三人上学。

记得弟弟考上大学那年,我和哥哥也在上大学,这一下子,家里要供三个大学生。大家都为我们发愁,母亲的脸上却挂着笑容,她每天都很开心,等到我们开学时,还分别给我们三个不同的“活期存折”,我清楚地记得那些存折的署名都是不同的人。原来,这些存折都是母亲借来的。母亲背着我们,给村里有钱人说好话,还保证年底一定还上,所以,才借到这些学费。

我们三个上大学的几年时间里,母亲为了能按时给我们寄上生活费和学费,夜以继日地劳作。一次,父亲给母亲说:“让女儿别上了,回来在家好好养身子,过几年找个好婆家,一样的!”父亲的话却遭到母亲的极力反对,她黑着脸呵斥道:“你的思想落伍了吧,儿子女儿都一样,女儿学习那么好,她能到国外留学,我还要供她留学呢!”一句话说得父亲哑口无言。

在母亲“强势”的家教下,我们都大学毕业,走上了工作岗位,小日子也过得不错。

随着时间的流逝,母亲老去在岁月的河流里,性格也比年轻时温和了许多。而我们,在每年重阳节的时候,从不同的地方回家陪陪母亲,吃一顿团圆饭,登高望远,看菊花。

去年重阳节回家,大哥谈到家里买房子的事情,一向很有主见的母亲却犹豫了。看着她迟疑的表情,我笑着问:“妈,你怎么和年轻时不一样呢?”母亲捋了捋额头的白发,笑着说:“我老了,这些大事还是你们做主吧!”

院子中一丛黄菊裹着冷风,傲然盛开在阳光里,依旧灿烂艳丽。那菊花多像走到暮年的母亲啊。其实,人至老年,换一种心情,从容淡定,笑对人生,那才真正活成了想要的模样——人淡如菊,心素如简。

重阳夜记

文/龙吟

不知道好久没有这种热情了,在另一个人的幻想里发狂。我原以为我的世界不会再出现思念这两个字,可是今夜我确乎是在思念着一个人,一个同样有些忧郁的人。

引用别人作品中的一句话:人生在世,亲情友情爱情,三者缺一,实为遗憾,三者缼二,实为可怜,三者全缺,活而如亡。按这样看的话,我应该是属于遗憾的那类,在我的生命里,亲情和友情是我觉得比较成功的,但在爱情方面,我确实是一个比较失败的人。我曾深深爱过两个女生,遗憾的是我却没有获得一次开花结果。或许有的人会说:“真爱只有一次,你两次还算是真爱吗?”也许他们说的是真的,但我还是想解释一下。

以前我认为一个人是否是一个滥情的人,应看他爱过几个人;后来我认为一个人是否滥情却要看他是否在拥有对方的时候全心全意为对方着想,关心对方。本来就是这样啊,如果只是一方爱着另一方,爱的那一方为被爱的那一方放弃很多的东西,改变很多的东西,不顾时间的流逝一个人等下去,等到被爱的那一方已经换过多少任后继续等,而换来的只是被爱的那一方以普通朋友的对待方式对待时,依然不肯停止,这是一种怎样的悲哀。现在的我对于这种爱叫做愚爱,我们的生命本来就只有不长的几十年,又有几个几年几年的时间去等一份没有把握的爱情,等一个根本不会爱自己的人。别人在欢声里尽享爱情的欢愉,我们却在等待里消磨自己的岁月。

当我把自己的心窗紧锁多年以后,当我不再对爱情抱有幻想的时候,当我习惯一个人品尝自己的酸甜苦辣的时候,却在茫茫人海里发现了一个你。我们的相处只是短短的几次聊天和在你空间看了你的日志以后,我才发现最真实最脆弱的自己,并不是不需要爱情了,只是没有勇气去追求了,只是这么久没有遇见可以让我再次疯狂的人了。

而此时我却因为发现了你,在午夜人静的时候起床敲打我的键盘,只为记下我最真实的内心世界。或许是上天的指引,两个同样孤独的灵魂相遇,我的许多情不自禁油然而生,第一次折了一只千纸鹤发给了你,第一次有了想去南山看你的冲动,第一次大胆地想叫你一声亲爱的密密,第一次在夜里睡了又起床写日记……茫茫人海,奈何你我相识,或许相识是一个错误,因为我不知道我会不会打扰到你的生活,但即使是一个错误,我也愿意用我一生来让这个错误变得美丽。

我不帅打我很温柔,我不高大但我臂膀可以是你永远的港湾,我不富裕但我愿意为了你用尽全力为你去拼搏,去奋斗,我不一定可以让你过得像公主一样但我可以让你成为一个幸福的女人,在你需要安慰的时候有我温柔的话语,在你需要拥抱的时候有我铁的臂膀,当你哭泣的时候为你擦去眼泪……

我嘴笨,到嘴的话可能也会变了词,于是我选择了用这种笨的方法来向你表白:

密密:做我女朋友吧,让我有机会照顾你的一生,让我有幸分担你的快乐忧愁,让我在以后的日子里为可以你遮风挡雨……

不求天际比翼飞,但愿人间共白首。

2013/10/13渝北 龙吟(饶友龙)

人共菊花醉重阳

文/唐志强

路过东街的一家花店,门前摆着一桶桶的菊花和百合。百合的香气很浓,白的淡雅,红的锦缎般贵气。而黄菊,尽管大丛大丛地拥着,那清凉的香气还是被百合遮了去,我对菊有些怜悯。

有一年春天,母亲在院子里栽过一丛小白菊,说是到秋天可以采菊泡茶。得了地气的菊长势很旺,半人高,不光是枝叶繁密,根也在土里一小丛一小丛地串,串到菜地里。这长势让我心里发慌:到秋天不开花怎么办。刚入秋,看着尚还青嫩的枝杈枝杈上已满是星星点点的花苞了。恍然一夜之间,却又是一片花开似雪,引来蜜蜂嗡嗡地寻蕊采蜜。许是因为蜜蜂传粉,菊花到盛开的时候,不再是纯白,而成了水墨濡染的淡黄菊。那年秋天,院里院外满是沁脾的菊花香。

后来又因为菊与母亲赌了回气。

母亲来县城的时候,我陪她去街上散心。看到菊花欢喜得不得了,想买。母亲执意不让买。我赌气买了一丛回来,一路上两人无话。到家里往瓶里插的时候,母亲说,今年闰六月,菊花在闰年是不祥的。我问为什么,母亲又说,大家都说黄巢率众起义兵败那年是闰年,后来民间就把菊花用来祭奠和哀悼。母亲嘱我,送人不要送菊,只把它当平常花赏就是了。她不是不喜欢菊,是把喜欢上升到了精神的层次。

隐隐地对菊有了戒备,看到听到读到有关菊花的,就留了心。咏菊的诗很多,多是赞咏菊如何傲霜高洁,我发现叹咏残菊的诗作更多。《红楼梦》里,众姐妹赏菊做诗,探春吟出“露凝霜重渐倾欹,宴赏才过小雪时。”小雪时节赏菊,看在眼里的已是残菊了。一个冰雪聪明志向高的人儿,以秋后残菊作题,或是隐喻自己“生于末世运偏消”的命运写照?

后来,在沈从文的《菜园》里,又见到了菊。每年都种白菜的玉家菜园,因为北平来的美丽的媳妇特别爱菊花,玉太太就专门留了一块地种菊花,各地寻觅佳种。八月里母子们同在园中看菊苗,她“见一对年轻人在菊圃边料理菊花,便做着一种无害于事极其合理的祖母的梦”。而那个“一面同母亲说北平栽培菊花的,如何使用他种嵩草干本接枝,开花如斗的事情,一面同蹲在面前美丽到任何时见及皆不免出惊的夫人,用目光作无言的爱抚”的玉家少爷,和那美丽的媳妇一同被人“请”去,便再也不回家了。秋天来时菊花开遍了一地。玉太太对花无语,无可记述。沉默寂寞地活了三年,到儿子生日那一天,天落大雪,想这样活下去日子已够了,春天同秋天不用再来了,便缢死了。

“菊花残,遍地伤……”每当听到周杰伦口里含糖一样的浅吟吟唱,眼前仿佛就再现出《满城尽带黄金甲》的镜头,巩俐绣菊花巾时的悲忍决绝的神情,万千兵将残杀,血溅菊花……炫目,惊心。听说张艺谋拍片子时从云南空运了许多的菊花,搭建一个近乎辉煌的菊花台,最终人亡菊残,让我心伤了多日。人到了无以忍的时候,会愤然绝然地反抗,无辜的菊花却成了祭奠。

前不久,友人送我一幅字:菊是傲霜梅傲雪。认为是我性情的写照。这让我心里不安。一个人在外单打独斗,说不上“风刀霜剑严相逼”,也领略了几分世情的寒凉,谁还傲得起?菊本来是柔弱的寻常花,花期却被倒霉地放在了肃杀的秋,只能凌霜盛放了。我不懂得花语。我想菊花与风霜里凛然无畏,“宁可抱香枝头老,不随黄叶舞秋风”,也许更是无奈的。

小时候看《镜花缘》连画画时,就替百花不平。心月狐受命下凡做了皇帝,记着上世的怨,在上林苑赏雪时,醉笔发旨,令人间百花齐放助兴。牡丹傲骨了一回,就被焚了枝。花真可怜啊,能抗住人间风雨霜雪,抗不过的,是人。遇了不平事,人不敢言,花解人语,于是菊花就被许多高洁人士拿出来象征了。菊花残,遍地伤,心伤也好,神伤也罢,多少人的笑容开始泛黄……弯弯的月勾住过往,往事却也泛黄。

岁月长流

文/伊之人SW

岁月如矢,倏忽而过,思亲的感伤氤氲了人们的眼。弹指间,又是一江春水向东流,又是一度秋,又是一度重阳佳节。想起了唐朝诗人杜牧的一首诗。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作登临恨落晖。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

重阳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在此之间的很多个年头里其实并未有太多的感触,从小到大被教育说重阳节到了,我们要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良好品德。但也只是知道罢了,即便付诸行动也没有很深的体会。

大抵是时光流逝的缘故,如今的我越来越懂得思乡念亲之情。岁月从来都是公平的,当它偷走那些光阴时,与之交换的是我们懂得了感恩和珍惜。越来越敬畏生命,老人们额头上一轮轮的皱纹,是岁月走过的最好见证。亦喜亦悲,或是阳光大道,或是满路荆棘,渐渐明白父母的心酸与不易。

“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若心情是一张洁白的纸,思亲之情便在纸面上绘出别样的情调,可是谁也无法体味那离人泪水“有母亲惦记是一种幸福,惦记母亲也是一种幸福,不要借口工作忙而冷落了他们,有时间常回家看看。”听到这样一句朴实的话语触动了我心底那根最柔弱的弦,忍不住想起远在故乡的年迈的双亲,不觉泪水已悄然滑落。

古语有云:百善孝为先,然而那一片孝心却未必人人都能尽到,或因主观,或因客观,但总有一天你会发现,不管什么原因,其结果都是一种遗憾,一种“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遗憾。

重阳佳节,也便给了我们温暖的提示,把老人放在心间,常常问候,多回家看看,尽孝总是不能等以后,不要认为来日方才,珍惜现在,多关心多陪伴就是最大的孝道。

深深重阳情,最后祝愿我的双亲健康快乐,也祝愿天下所有的老人健康快乐!

菊花酒 重阳糕

文/王晓宇

如果说秋天是一年中最美的季节,那么九九重阳便是秋天里最美的时节。初秋温婉矜持,像一个羞涩的少女;晚秋萧索寂寥,像一位孤单的老人;唯有中秋之后,重阳时节,秋天的丰膄与神韵才被一层层铺开,推向极致。

重阳时节,天高地远,大雁南归,满目秋色,向晚沉醉。这样的时节怎少得了菊花美酒、重阳花糕?九九重阳,喝菊花酒、食重阳糕是传统的食俗,从先秦那会儿一直流传到今天。汉代的《西京杂记》里曾记载:“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令人长寿。”“饮菊花酒”自然不难懂。这古人的“饵”,便是今人的糕点。

传统的节俗很有些意思,大多以美食为载体。没有美食助兴,似乎不足以表达内心的喜悦和快乐。比如春节的饺子,元宵节的汤圆,端午节的粽子,七夕节的巧果,中秋节的月饼,重阳节的花糕,腊八节的腊八粥……

双九重阳,赏菊、登高、踏秋,遍插茱蓃,喝菊花酒,吃重阳糕,是谓节俗。

九月清寒,霜重露凝。菊花在这样的节气里,傲然而开。菊花娴静温婉,香味清淡雅致,姿容脱俗绝尘,品性傲骨凛然。文人喜欢吟咏菊花,厨师喜欢用菊花烹饪花馔,而民间百姓则喜欢用菊花做菊花枕,喝菊花茶,煲菊花粥,制菊花酿……

古人喜欢在重阳节酿菊花酒,早在汉魏时期就已盛行。《西京杂记》里曾说:“菊花舒时,并茎叶,杂黍为酿之,至来年九月九日始熟,就饮焉,故谓之菊花酒。”第二年重阳时节,喝菊花酒,吟菊花诗,倒是别具情趣。

想想那样的画面,心中都觉得美。采摘新鲜饱满的黄花,将少许枝叶洗净,和黄米以及酒曲混合装坛,封藏发酵,及至第二年九月九,菊花酒便如甘泉一般汩汩而出。淡淡的菊花酒,像清凉的月光,被打捞起来,盛进蓝花白瓷碗中,成为重阳时节必饮的“长寿酒”。据说,菊花酒清凉甜美,清热解毒,延缓衰老,是重阳节必喝的“吉祥酒”。

除了菊花酒,重阳花糕也是重阳节必吃之物。因为“糕”与“高”谐音,层层高,寓意美好,取其吉祥之意。古人食重阳糕,最初的起源应该是对一种美好愿望的表达,除了祭祀天地,祭拜祖先,祈求子嗣,也有欢庆丰收,品尝新粮的喜悦。

古人食糕,“食无定法,较为随意”。花糕一般二层三层不等,当然也有五层、九层之多。大户人家比较讲究,每层中间会夹有蜜饯果脯花瓣之类,个头小,精致养眼。小户人家多半以江米黄米制成两层花糕,上面点缀大枣或栗子什么,图个好吃。

光阴流转,许多人事都湮灭成灰,但重阳吃花糕这一习俗却一直流传至今。江浙人喜欢把米粉染成五色,蒸制成糕,分送给亲朋好友;老北京人的重阳糕花样就多了,有皇家流传下来的吃法,有点心铺子里的做法,有民间的吃法,各有千秋;关中地区的花糕多用面粉和大枣做出各种造型;而我小时候吃过的花糕,是母亲用玉米面粉和大枣蒸制而成的,倒也是松暄柔软,香甜可口,有着粮食独有的厚朴和香味。

一年一度,重阳佳节,喝菊花酒,吃重阳糕,赏秋色美景,这是秋天里最惬意的美好时光。

重阳糕

文/朱凌

每年重阳,母亲便会将家里的蒸锅洗干净,将发好的面拿出来,铺在纱布上,然后放在锅里开始蒸发糕。每次蒸的时候,母亲嘴里总在不停地念叨着:吃过重阳糕,步步都升高。母亲很重视重阳,她认为在这天吃发糕,有着不同的意义,不仅有高升之意,更会保平安。

天底下的母亲,其实都存着一样的心思,那就是希望自己的子女能够平安健康,母亲也是如此。在重阳这天蒸重阳糕,也是希望她的子女能够幸福安康。可是儿时的我,并不能理解这一切,只是想着一到重阳节,便能吃重阳糕了。

母亲做的糕,既蓬松又香甜。印象中,每次发糕一出锅,我便会守在母亲旁边,争着抢着要吃。

只是随着年龄一天天长大,物质条件越来越好,对于重阳糕,不再期盼了,相反还认为母亲每年蒸糕太麻烦了。想吃了,街头巷尾到处都有卖的,味道也并不比母亲做得差。每到这个时候,母亲似乎很是失落。

虽然失落,可是年年重阳,母亲依旧为会家人蒸重阳糕。当然嘴上还是会念着那句老话,“吃过重阳糕,步步都升高。”

结婚后,母亲一如既往地在重阳那天为我们一家蒸发糕。她说希望能够以此祝愿我们全家平平安安,大人小孩都一帆风顺。母亲总是希望自己的子女能够事事都好,而我也在做了母亲后,才真正明白母亲的心。明白了这天下的母亲,最大的愿望就是孩子能够平安健康。

时光流转,当年的母亲,如今的我,都似乎在重复的一件事情,那就是将所有的心思,都给予自己的孩子。可是对于父母呢,我却亏欠得太多了。这个重阳节,我亲手为母亲蒸一锅发糕,祝福她身体健康,长寿平安。

九九话重阳

文/刘丽桃

金秋十月,九九重阳。农历九月初九,是我国民间传统的重阳节。

重阳节又名重九节、登高节。古老的《易经》中把数字九定为阳数,而农历九月初九,正逢两个阳数,故称重阳,古人认为这是个值得庆贺的吉利日子。九九重阳的说法,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到了唐代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此后历朝历代沿袭至今。

和大多数传统节日一样,重阳节也有古老的传说。据说在东汉时,汝南人桓景拜仙人费长房为师。费长房对桓景说:“九月初九你家中有大灾,应该马上离家,让全家做绛囊盛茱萸系在手臂上,登上高山饮菊花酒,灾祸可消除。”桓景按照师父的话去做了,举家登山,果然平安无事。傍晚回家,却见鸡犬羊牛都死了。此后,人们每到九月初九就出游赏景、登高远眺、佩戴茱萸、赏菊吃糕,以求免灾呈祥。

重阳多佳句,吟咏成古今,历代文人墨客为重阳节写有无数佳作美文。“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但将酩酊酬佳节,不作登临恨落晖。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诗人杜牧脍炙人口的名词佳句,传递了重阳节蕴含的温馨亲情。

随着岁月的变迁,如今重阳节又被赋予新的意义,九九重阳,九与“久”同音,有长久长寿的含义。2013年7月1日实施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首次明确规定:“每年农历九月初九为老年节。”传统与现代巧妙地结合,成为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老年人的节日。“百善孝为先。”重阳节,不再只是一个节日的团聚,一份诗酒情怀的景致,更是一份真诚感恩的孝心。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孝老敬老历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人生在世,都有步入暮年的一天。年轻时敬老爱老,等于为自己年老时受人尊重和爱护撒下种子。人生如镜,对照人生,让尊老之花盛放,让老人们笑在重阳,笑在每一天。

九九重阳情,沉淀的是金秋的丰盈,感受的是人生的厚重。

岁岁重阳,今又重阳,祝福全天下的老人家幸福安康!

人在重阳

文/谢观荣

我们脚步匆匆,从一个节日奔向下一个节日,偶尔,会在心中把节日当成温暖的客栈,累了时,想停下来歇歇脚。时光却冷峻严酷,它容不得我们有半点松懈,不停地催促我们起身上路。可到了每年的重阳,面对这个敬老爱老的节日,怎么也要停下来,与老人们聊聊天,听听久违的故事,拉拉温馨的家常。

人在重阳,看落叶纷飞,眼前的重阳就是一个精神矍铄的老人,白胡子迎风飘扬,飘来飘去都是亲身经历,得意也好,失意也罢,一切皆成过往。满脸皱纹里藏着故事,难得到了节日,面对儿孙满堂,就趁机说说吧。爱听也好,不爱听也罢,深秋的寒凉冷了身体,好听的故事却热了仍旧年轻的心。季节貌似很老,可季节又永远不老,这个道理,年轻人无法理解,只有拈须微笑的老者自己才能懂得。

人在重阳,赏菊花盛开,眼前的重阳成为一个智者。生活的智慧在于点点滴滴,一次云开,一袭风吹,一声鸟鸣,一滴雨露,都包含着极深的人生道理。何况,满眼皆是美丽的菊花,到处都是动人的表情,菊花本身并不求美,并不以花瓣的姿色来打动人。菊花是一种最爱诉说的花朵,从绽开花蕾开始,它就在不停诉说,当然,菊花的诉说是无声的,它本来就不是喋喋不休死缠烂打的性格,只有懂得生活的人才能懂得菊花的絮语,才能看得懂菊花的口型。我们更多习惯于自然界的声响,而忽略掉自然界发自内心的表情,人在重阳,万物归于寂静,那些表情才有机会进入人心。

人在重阳,登高且望远,身边的重阳又像一个隐者。重阳登高是一种习俗,可谁知登高是为了看更多的人与景,同时也让更多的景物看到人,还是一种走向山巅的隐居行为。深藏在九月的重阳,本身就不是显摆的性格,有多少人早已忽略掉这个节日,有多少人早已忘记深秋的情感。表面上的光环再美,也代表不了事物的全部,内在如何,反而会起到决定作用。重阳表面冷酷,不炫耀,不争宠,只是安静地等着在乎它的人,这也许并非是真正的隐者性格,却也有着隐者的素养。如今的时代,并不适合隐居,隐居是对生命的浪费,所以真正的重阳并不会被人忘记,它总在人生回眸处。

人在重阳,不用想的太多,人生的经历不是靠想出来的,光阴的故事也不是凭谁虚构。不管登高还是驻足,迎接我们的还是以后的征途,充满未知充满魔力。

柿香

文/郭华悦

重阳时节,最令人迷恋的,是空气中弥漫着的甜香。

这甜香,来自于柿子。重阳前后,走在乡间的路上,秋风拂过,带来了凉意,还有淡淡的柿子甜香。这香,深深吸一口,沁入心扉。

重阳到了,柿子熟了。

其实早在重阳前,柿子树下就开始闹腾了。这时的柿子,还不够熟,但摘下来后,可以用温水泡上一整天,去掉涩味,做成清脆可口的懒柿子。

可若想吃上甜甜软软的柿子,还得等到重阳时节。

还记得小的时候,一入秋,就天天盼着重阳的到来。对于重阳这个节日的意义,孩子们所知甚少。对于孩子们来说,重阳之所以令人期盼,是因为每年到了这个日子,就可以敞开肚皮,尽情地品尝甜柿子的美味。

那会儿总想着,若是能过上天天吃柿子的日子,那可真是太幸福了!

后来,这样的日子倒真是近在眼前了。生活好了,科技发达了,不用应季,也能吃上柿子。可就在这样的日子里,柿子却慢慢淡出了味蕾。

那些年,人在外头闯荡,心里还有嘴里,迷恋的都是浓烈的味道。朋友,习惯在酒桌上认识;味道,喜欢浓烈的,方觉得尽兴。柿子那种甜甜丝丝却略嫌单调的味道,已经和童年一样,被我扔在了旧时光里。

直至如今,却又重新迷恋上了柿子的味道。

每年的重阳前后,也是回乡间老家,最频繁的时候。尝着自家种的柿子,和那种甜甜丝丝一起回到心间的,还有儿时的单纯与知足。于是恍然惊觉,原来人是会随着年纪的增长,阅历的不同,而对同样的美食,有着不同的感受。

正如如今,柿子不仅是美食,更是一种生活。用一颗浮华过后的心,品尝柿子,领略的不仅是甜味,更是一种知足常乐的生活态度。也唯有在经历了喧嚣的华而不实后,人才会发现,原来生活如柿子,最简单最纯粹的味道,才能有返璞归真的快乐。

而这样的味道,越是如今,就越弥足珍贵。人在过了年少轻狂的年纪后,年岁渐长,一步步走向人生的重阳。而在这样的过程中,以前很多被自己忽略的美好,又被重拾起来,回到了心间。

柿味弥漫的重阳,不仅仅是节日,更是生活。

菊花芬芳醉重阳

文/马晓炜

重阳节,正是菊花凌霜怒放之际。千百年来,菊花以其品性高雅、色彩绚丽、风骨傲然而倍受人们追捧,那山野、村边、道旁,盛开的一株株、一朵朵、一丛丛菊花,无不给重阳佳节增添了一抹醉人的芬芳。

赏菊,是人们在重阳节必不可少的习俗,那绽放的菊花,千姿百态,斗艳争辉,成为这个季节群芳中的翘楚。“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陶渊明是十分喜爱菊花的。他种植大片菊花,每到重阳佳节,便邀请远近乡邻赏菊做客。兴致浓时还写下了“菊花知我心,九月九日开。客人知我意,重阳一同来。”这样明亮欢快的诗句,读来真是妙不可言。与陶渊明相比,元稹的观赏则更显痴迷。“秋丛绕舍似陶家,便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诗人在《菊花》一诗中,生动告诉我们,在他家庭院周围,满是盛开的菊花,专心致志绕篱观菊赏菊,以至于夕阳落山也浑然不觉。而唐代诗人钱起是在一种清新欢快的淡然闲适心境中来描写重阳赏菊的:“今日山家野兴偏,东篱黄菊满秋园。浮云暝鸟稍飞去,始爱平林新月前”。如今读来,依然让人可以看到菊香“秋满园”的美景。

重阳节古人还有佩戴菊花的习俗。早在三国时期,魏文帝曹丕在给书法家钟繇信中写道:“九月九日,草木遍枯,而菊芬然独秀,今奉一束。”重阳节君王赏赐大臣以菊花佩戴祝福其健康长寿,这真是一种莫大的礼遇。然而到了唐代,重阳节簪菊花佩戴菊花,更是颇为盛行,从诗人杜牧笔下的《九日齐安登高》:“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诗中,我们可以窥探到当时重阳节人们除了佩戴茱萸,还满头插满菊花的生活场景。这一习俗,而且历代盛行,宋代将彩缯剪成菊花来相赠佩戴,同时重阳这天,京城各大酒肆茶楼,也用各色菊花装饰店面,以招揽顾客。到了清代,人们则把菊花枝叶贴在门窗上,解除凶秽,以招吉祥。

菊花在重阳节还是上等饮品。早在春秋时期,诗人屈原就在《离骚》中写道:“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那个时候古人就把秋菊的花瓣视为舌尖上的美味了。秦汉时期,重阳节要喝菊花酒的习俗也悄然兴起,《西京杂记》《荆楚岁时记》等书中均有记载。正所谓“饮菊花酒,云令人长寿”,故菊花又被称作“长寿之花”。当时酿造菊花酒,是将盛开的菊花掺和着黍米酿制,直到来年的重阳节方才开坛饮用。现在想来,那经过一年发酵酝酿的菊花酒,是何等的醇香诱人,口舌生津。岑参有描写饮用菊花酒的诗句,“九月黄花酒,登高会昔闻”,此诗抒发了他重阳节登高举杯欢歌,菊香盈怀的憧憬。初唐四杰之一的卢照邻也写有“他乡共酌菊花酒,万里同悲鸿雁天”的诗句,诗人在远在他乡的高山上,同大家一起喝着菊花美酒,望着南飞的鸿雁,一抹思乡之愁便迎面而来。

在众多重阳诗词里,只有毛泽东在井冈山斗争时期写的《采桑子·重阳》一诗,充满革命现实主义色彩和浪漫主义精神,“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战火硝烟中,丛丛菊花,遍布沙场,阵阵香气,直冲云天,朵朵英姿,于秋风里更显飒爽傲骨,无论何时诵读依然令人心潮澎湃,激情豪迈。

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愿我的这篇短文幻化为一束束色彩缤纷的菊花,在这个美好的节日里,为您送上一缕芬芳的祝福。

重阳今昔

文/静言

据史料考证,重阳节始于远古时期。至魏晋时,节日气氛渐浓,到了唐代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此后历朝历代沿袭至今。

晋陶渊明在《九日闲居》诗序中曰:“余闲居,爱重九之名。秋菊盈园,而持醪靡由,空服九华,寄怀于言。”诗人喜欢重九,满园菊花,无酒可饮,自觉空负大好时光。诗描写了有菊无酒境况,抒发了寥落惆怅之感伤。同时,也就有了重阳日赏菊、饮酒、抒怀之记载。也许自此始,重阳日带着菊香、酒韵、诗情,走向文人墨客,走向庶民百姓,走向历史长河。

到了盛唐,就有了孟浩然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一首清新淡雅的田园诗,宛如清水芙蓉,淳朴天然,却尽显故人相待的热情,做客的愉快;把恬静秀美的农村风光和诚挚的情意融成一片,也把重阳日引向广阔的田园。“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更是把重阳日诗意化,浪漫化,闲适化。重阳之日,人们移步田园,去寻找那份恬淡,那份诗境;重阳就菊,亦成为一种精神文化,人们种菊、赏菊、赞菊。一首诗,丰富了一个节日,诗化了一种生活。

王维的“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进一步把重阳日大众化,情感化,节日化。它夯实了九月九日为“团聚节”“登高节”的内涵。秋高气爽,一家老小,头插茱萸,缘山而行,高歌缓步,赏秋唱秋,其乐融融。“每逢佳节倍思亲”更成为抒发思念之情的“国语”,既可为阳春白雪者吟唱抒怀,亦可为凡夫俗子所感喟。这首诗可谓重阳文化的里程碑,不仅众口传唱,而且赋予重阳节广泛的现实意义。

毛泽东则赋予重阳节全新的浩气:“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大气魄,大胸怀,伟人之气荡寰宇;催人向上,给人力量,勃勃朝气震乾坤;唯物辩证的思想,跨越时空的艺术感染力,铸成千古绝唱——战地黄花分外香。

如今,重阳又定义为老人节。乘车免票、老龄补贴、景区免费,种种关爱送给老人。重阳节又承载起中华民族尊老、爱老、孝老的光荣传统。重阳节,内涵更丰富,更质感,更醇厚。重阳节,更接地气,更亲民。

重阳话“乐活”

文/宋殿儒

在我居住的小城,每年的重阳节,老人们都喜爱在城里的一个风景区小聚,畅谈人生、家事。特别是他们谈吐中对人生乐活的态度,会使我想起那个“乐活”的老李。

老李在我的印象中,总是乐呵呵的,好像还总是精神抖擞地走街串巷帮人做事。老李在街上会经常碰到熟人迎面打招呼:“老李,咋看你不会老呢?”“哈哈,都八十五了啊……”

为此,我时常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为何我们经常会感到自己垂垂老矣?而有些人为何总不见有这样的感叹呢?后来,我就找机会和老李攀谈。老李则说:“感觉自己愈加老了,那必然是平素把生命置放于小家生计的忙碌里。我则不然,虽然年岁老了,但每天爱做些公益,经常看到笑脸和大家尊敬的目光,因而心里就像有了一股生命的清流一直在流着,感觉不到老矣……”

老李的说法听起来很文艺,其实追究起来也的确有道理。鉴定一个人是否真的老了,并不完全是以岁数为标准的,一个人是否真的老了,最终的是作为,是心态。一个人身老了不是真老,而心若老了那就是真的生命败落了。

在公交车上,我们时常会遇到有青年人或儿童为我们自觉让座,那时候也许我们会感到自己老了,会在感激别人的同时,也叹息生命苦短。我们在送孙子抑或是在其他公共场所里,遇到陌生的儿童尊称我们“爷爷”的时候,心里流过一股暖流的同时还会悄悄地涌进一丝生命败落的悲凉。可是心中充满奋斗不息念想的人,不会把那一丝丝落寞放在心上,会面对现实一笑了之,自己该干什么一点儿也不耽误。有些老人却从心底感到自己真的垂垂老矣,因而晚年的生活观念就会消极。

我原来居住的小区里,常见一位老太太,她每天风雨无阻地坚持跑步,身上总还要带上一个袋子。去时招呼着上学的孩子过马路,回来的路上沿着林荫道边儿捡拾路边和花丛中的垃圾。这样一来,路人大都认识了她,每每看到老人就会敬重地给她打声招呼。大家都称她是“路奶奶”。

这位“路奶奶”突然有几天没有现身,这条路上的很多人都开始感到缺少了什么,以至于最终有一帮学生娃儿竟然找到了老人的住处。得知老人患病住院了,他们就每每放学后去医院看望。在那么大的一个医院,院长惊奇地说,没见过一位普通的老人竟然有那么多的“孙子孙女”孝敬着。

这个世界并不缺少善良和尊敬,缺的只是我们没有做到没有得到。这位“路奶奶”最终活到九十九岁,虽然她无法抗拒死亡,然而在生命的最后一刻,还微笑着说自己心里暖暖的,还在童年……

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而生命是快乐,还是悲苦,决定于一个人的心境和作为。就像老李和那位“路奶奶”一样,正因为他们“乐活”,想着帮助别人,所以永远不会老!

忆奶奶

文/田晓倩

逝去的时光像是打着旋儿的梧桐叶一样,在地上叠了厚厚的一层,想去理清却没有任何思绪,久远得让我似乎忘了回家的路。我就坐在这片广袤的天空之下,想象奶奶的坟头被秋风拂乱的枯草如同你在世时被秋风拂乱的头发,一样的凌乱和沧桑,而我就不可以伸手为您捋顺它。又见重阳,您是否还在那个路口等我归去?是否会如我想你般想我?

还记得偎在您膝边听您讲那些古老的故事,那缓慢的语调,伴着老藤椅吱吱嘎嘎的声音如同挂在岁月屋角的一串破风铃,叮叮咚咚,自成旋律,自得其乐。您握着我的手,轻轻地抚摸、拍打,可那时无知的我是多么惧怕您的手啊。常年的劳作使它们失去了往日穿针引线的灵秀,而是如土壤、如树皮一般的粗糙和厚实。那些茧刮着我的手,在皮肤与皮肤的摩擦中感受彼此的存在。如今才知道,也许这是您把历史嵌入我身体的最好方式吧。您一点儿也不凶,甚至会纵容我干些出格的事。那时候,特别喜欢吃您用红豆煲的菜汤,清香爽口,淡而不简,如您的生活。现在想来,若当时您还会教我“红豆生南国”的诗句,怕是领略不到那纯真的美了。到底还是源于山里人最朴实的爱可贵,不娇柔,不矫情。

还记得跟在您身后翻山越岭,走家串户。那时总会紧紧地抓住您的手,像行驶在茫茫大海的一艘船,您就是我的罗盘。时光却在那一刻骗了我,我以为我们会一直这样生活下去,直到您离开。我没有勇气去看您形容枯槁的脸,没有勇气去哭着嚷着叫您留下来。您终于舍得放开手让我一个人走,终于用透风的嘴讲完了这个关于生命和轮回的故事。留与我的,只是那把依旧吱吱嘎嘎的老藤椅,在细碎的光线中摇晃,把地上的影子割得斑驳、七零八落,如同我泄了一地的泪。

三年没见,今思重阳,又见重阳,泪临空乡。我一个人在外地过着这个节日,没有您的抚摸。而奶奶,您也一个人在一个陌生的世界过着这个节日,没有了我的嬉闹,我的撒娇,我的依偎。我没有完成许诺予您的那些高远的誓言,甚至在这个秋天连一枚纸钱也不可以寄给您。我只愿在梦中可以见到您,听见您叫我的乳名,和您一起爬那些熟悉的山,一直大手牵小手,向前走,向前走……

母亲的重阳糕

文/钱海

中秋一过,就进了深秋,深秋有着我一生最重要的日子——重阳。九九重阳是我的生日,也是母亲的受难日,每逢重阳佳节自然比常人更为思念亲人。思念着母亲,就想到了母亲的重阳糕。

时光总能在我的依恋中回到从前:

米粉有点糙,不是那种白白的细末,水是井水,煮开了还有点甜,当开水遇到米粉的时候,尽是那“噗噗”冒泡的兴奋劲,粉啊水啊黏糊在一起不愿意分开了。一双手伸过来一揉一按,那团黏糊糊很快就变成了面冬瓜。一双手也沾满了粉渍,然后稍用力就把那“冬瓜”掐了一段一段的,端个菜刀又拍成一方块一方块,像是豆腐,却比豆腐香,看了不小心就会流下哈喇子。再撒上些发酵粉,那是希望入锅后能蒸得壮些,让我们做孩子的看了喜欢,吃着也开心。

“豆腐”在竹架篓里排成几排,隔了水进了锅,一对丹凤大眼睛随着碎步声到了灶口,紧盯里头的火苗,几双小眼睛也挤了过来,灶后的墙上,映照出的身影,随着火苗的跳跃绘就一幅天伦永乐图。

水开始沸腾,催促着所有的小眼睛回到了灶前,却都盯住了锅盖四周不断冒出的白烟,还用手去抓。直到那白烟越来越多,多得用手怎么挥也挥不去的时候,就有笑声了,笑声之外,听得见呼吸声粗了,也急了。

大手终于揭开了锅盖子,稍事扇散那一笼笼冒不完的白烟,那一个个粉扑扑白嫩嫩待嫁的“姑娘”,就出现在眼前了,外衣缀点着一条条红红绿绿的绸丝,身上涂满了胭脂,被她们的娘一个快速给端了出来,齐齐整整坐在了灶台,等待着姑爷。

一只只黑乎乎的小手啊,伸向前去,却像被咬了一口似的,一只只又缩了回来。此刻看那“新娘子”,脸上已经印上了几个黑乎乎的小圈圈,却还是那么好看。

……

一切都逝去了,只是每年重阳,我还在等待母亲的那声叫唤:“吃重阳糕喽!”

重阳再望

文/老丁

重阳阳气重,九九奇数耸。泰山极顶望天下,五洲风云扰胸中。东方文明五千载,一朝山河破碎,荡涤百年西风!

最恨晚清皇室!腐朽没落,犹自夜郎无知;闭关锁国,盲人瞎马等死。怯于列强炮舰,断送华夏江山,漠视国人苦难!

常思往昔,春秋战国,百花斗艳;秦汉伟业,天下无敌;三国演义,群英亮剑;唐明昌盛,独尊唯我!神州数千年,物华天宝,地灵人杰;文化璀璨,我方皓月最圆!

历史谆谆告诫:成大器者,必广经磨练;为大巧者,需博采众长。襟怀天下者,坐享天下;不弃溪流者,拥有海洋。李唐极盛,美国超强,天道使然!

吃堑长智方为人。改革开放,天地翻覆;卅载经略,胜过百年。可是,树木容易树人难。眼下,教育僵化,科技落后,政治改革,步履维艰。

然,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拿来主义,鲁迅善之。凭我炎黄基因,辅以勤勉持恒,三五代人之后,环顾天下,望我兴叹而已矣!

重阳登高王屋山

文/微澜

去年重阳节当天,我和老伴在孩子们的陪同下,驱车直奔王屋山。王屋山,我早已向往,慕名而来。古文云:“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它是神话传说“愚公移山”故事的发生地,又因毛主席《愚公移山》一文而深入人心。

坐上景区观光车缓缓前进,山路两旁景色迷人,两边的山坡上黄、红、绿、白、紫的色彩,好似一幅写意水墨画,一片片,一团团,深深浅浅,浓浓淡淡……

盘旋的山路,漂亮的行道树,让人心旷神怡。银杏树和松树黄绿相间,排着长长的队伍夹道欢迎。随风飘扬的银杏树叶沙沙作响,撒了一地金黄,给弯弯曲曲的山路镶了两道金边,在秋阳的照射下斑驳闪亮。

天坛峰好像一座城堡,一峰突起,群峰伏拜,大有唯我独尊的王者气概。几乎垂直的层层阶梯,让我心生畏惧,能爬上吗?老伴半开玩笑地说:“拿出愚公移山的精神来。”我俩手扶栏杆一步一步向上爬,不一会儿就满头大汗,气喘吁吁,最终都登上山顶。

李白游王屋山时写了“愿随夫子天坛上,闲与仙人扫落花”的诗句,白居易写了“霜降山水清,王屋十月时,石泉碧漾漾,岩树红离离”诗句。他们把王屋山的动人秋色描绘得淋漓尽致。

我们站在了天坛峰最高处,举目四望,明净的天空,浮云片片,脚下数十米深的悬崖,深而幽静,远处的群山,起起伏伏、连绵不断……可惜我才疏学浅,佳篇佳句不能为之,只好举起相机,连按快门,一同收进镜头,印在心底……

重阳登高王屋山,心灵的旅行,精神的升华,美好的祝福,值了!

诗韵悠悠话重阳

文/刘刚

又是一年重阳至。因为要在单位值班,不能到户外登高望远、赏菊吃糕,只能从唐诗宋词、古籍旧文中去感受九九重阳的节日气氛。

农历九月九日,为传统的重阳节。古老的《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古人认为是个值得庆贺的吉利日子,便将重阳日作重阳节,流传至今。

“重九开秋节,得一动宸仪。金风飘菊蕊,玉露泣萸枝。”唐代诗人韦安石在《奉和九日幸临渭亭登高得枝字》一诗中,写到了重阳节有观赏菊花、遍插茱萸的习俗。农历九月,金菊吐蕊,茱萸正茂,出游赏景,登高远眺成为重阳节的主要活动之一。

从东汉开始,民间就有重阳登高的风俗,我国西南、西北地区的部分民众将重阳节称之为“登高节”。一是俯瞰美丽风光,寄情山水;二是眺望故乡,思亲念友。“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唐代诗人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可谓是重阳登高、怀亲念友之名篇。此外,唐代另一位诗人王勃的《蜀中九日》也表达出与王维同样的登高情怀:“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

在古代,登高所到之处是没有统一规定的,登高塔、登高山都可以,但是,有一条很讲究,无论登高到何处,都须在头上插满菊花或茱萸,据说这样做可以避难消灾。李白在《九月十日即事 》中写道:“昨日登高罢,今朝再举觞。菊花何太苦,遭此两重阳。”可见重阳登高摘菊已成习俗。杜牧笔下的《九日齐山登高》也描写了此事:“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重阳节除了游山赏景、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外,还有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多姿多彩的浪漫习俗。卢照邻的《九月九日玄武山旅眺》写的就是饮菊花酒的情景:“九月九日眺山川,归心归望积风烟。他乡共酌金花酒,万里同悲鸿雁天。”真是无独有偶,元代剧作家关汉卿在《沉醉东风·重九》一词中写道:“题红叶清流御沟,赏黄花人醉歌楼。天长雁影稀,月落山容瘦。冷清清暮秋时候,衰柳寒蝉一片愁,谁肯教白衣送酒。”与卢照邻有异曲同工之处。唐代诗人杨衡在《九日》中亦写道:“黄花紫菊傍篱落,摘菊泛酒爱芳新。不堪今日爱乡意,强插茱萸随众人。”

登高、赏菊、品酒、插萸,缔造出了重阳佳节的浓热气氛。在唐诗宋词中细细品味,我不仅眺望到万里之外的故乡,还嗅到了千年飘溢的菊香……